浸水營古道
又稱為三條崙卑南道,
為台灣所有橫越中央山脈的古道中越嶺點最低者,
稜線坡度和緩,幾乎連成一直線,
成為使用率最高、使用時間最長的古道,
西起屏東枋寮鄉水底寮,
途經台東春日鄉、台東縣達仁鄉,
東至台東縣大武鄉(巴郎衛)加羅坂部落,
全長47公里,後來為了大漢營區的交通聯繫,
國軍開闢古道西半部分為大漢林道(縣道198),
循著中央山脈大樹林山(大漢山)東、西兩條長稜而開,
是屏東縣枋寮與台東縣大武間最短的距離,
但現在浸水營越嶺道西段已闢成大漢山林道,
目前僅存古道東段15.4公里,
古道最高點為西側1,430M的登山口,
最低點為東邊200M的新姑子崙吊橋,
全程是平緩好走的下坡。
浸水營古道是條使用超過500年的古道,
它有豐富的歷史故事,
屬全國步道系統五級之二,難度較低,
因此吸引大批輕裝或無經驗的遊客進入。
姑子崙吊橋遺址
架設於大武溪(古稱茶茶牙頓溪)上,
是浸水營越嶺古道重要通道,
最早架設於大正6年(1917),
當時姑仔崙警官駐在所設於清代溪底營盤址上,
故稱為姑仔崙鐵線橋。
台東縣達仁鄉,
相傳最早為矮黑人的地盤,
目前為東排灣布曹爾人巴卡羅群大本營。
大正7年、8年(1918、1919)兩次颱風吹襲損壞,
大正15年(1926)以1,250日圓重建,
時隔70餘年僅剩橋桁而已。
吊橋旁邊還留有舊吊橋的遺跡,
最早架設於西元1917年,
當時姑子崙警察駐在所設於北岸的清代溪底營盤遺址上,
所以將吊橋稱為姑子崙鐵線橋。
姑子崙吊橋
曾經三度被颱風摧毀重建,
現在的吊橋遺跡為1926年所建,
現今僅剩橋桁。
我們一行人2014年12月7日下午兩點多,
走到浸水營步道的東端終點-姑子崙吊橋,
橋頭以石塊砌成圍牆,
防範遭洪水沖跨吊橋橋座,
可能也有作為軍事防禦用途。
時隔多年,
因為舊橋損毀,
旅者必須涉渡大武溪,
每逢夏秋水漲船高之時常險象環生,
林務局在2006(民國95)年修建新姑子崙吊橋,
以保障旅者安全。
在姑仔崙吊橋上看大武溪,
又名茶茶牙頓溪,
位於台灣東部之河川,
幹流長度18.7公里,
發源於台東縣達仁鄉大樹林山(大漢山)東麓,
先向東南流,最終於大武南側注入太平洋。
走在浸水營古道,
山中空氣清新,
到處皆瀰漫一股舒爽宜人的氛圍。
現在終於走出山林深處,
雲霧飄散,太陽也露臉了,
溫暖陽光灑落在綠色森林,
呈現光影錯落的優雅之美,
不再覺得潮濕,
也可以展望美麗河床的大武溪(茶茶牙頓溪),
浸水營古道之旅全身倦意消失大半。
領隊蔡老師與同學在終點合影,
曾經到此一遊。
涼亭樑柱上雕滿各式原住民圖騰,
很有原住民味道,
炎炎夏日在這裡睡個甜美午覺,
編織著美麗的夢想,
也是人生難得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