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4日
我們浸水營古道登山活動,
由屏東縣枋寮鄉新開村大漢山林道23.5K,
越過中央山脈,
來到台東大武鄉,
全長約20公里。
此古道終年潮溼多雨,地勢平緩,
容易積水,所以有浸水的稱呼,
道路經過最高的警備據點為浸水營,
而被稱為浸水營越嶺道。
浸水營古道為一條歷史悠久、使用頻率高的古道,
清光緒8年(1882)為開山撫番,
由清兵修築,
之後日本人整修為警備道路,
現在為國家步道,
古道歷經荷、清、日、民國年代,
方便各時代的需要。
荷蘭人、卑南族、排灣族、
平埔族、漢人及日本人,
使用這條越嶺道,
做為以物易物、買賣、傳教、
軍事管控、登山健行等活動。
全程路徑明顯,四季皆宜,
由西往東行走為緩下,
古道登山口附近可遠眺南大武山。
木炭窯(Charcoal kilns)
位於出水波東稜北側,
浸水營下方約10公尺處,
標高550公尺,
1960年代(民國50年)建造,
目前已難見到這種古老建築物,
反映古老一輩的生活方式,
讓人發思古之幽情,
圓形炭窯直徑4.8公尺,壁高2.1公尺,
壁厚0.8公尺,留有窯門,為懷舊一景。
惟因匆匆路過,只在路旁拍到這塊解說牌,
沒停下來尋找古蹟木炭窯。
這轉彎處路面可能曾經山崩土石滑落,
有經過整理痕跡。
新姑仔崙駐在所,
海拔345公尺,
大正12年(1923)
遷建於稜線上現址,
同時將姑仔崙舊社部分居民
遷移至駐在所下方,
稱為新姑仔崙社。
駐在所的水泥屋基、
石 階、駁坎還很清晰可見,
左方約50公尺處為教育所 。
清光緒11年(1885),
三條崙到開通,
設溪底營,
清代商旅、官吏往來三條崙古道都在溪底營過夜。
1916年,
設姑仔崙駐在所於此,
1923年遷移治稜線上方。
1968年設立苗圃。
1976年林相變更工作人員撤出。
這裡可以看到河床,
浸水營步道將到終點。
走過一座木造小橋,
木板有破損未修補,
但不妨礙通行。
清代溪底營盤遺址,
海拔150M,
清光緒10年(1884)設溪底營盤,
屯兵30人。
大正5年(1916)
日人設姑仔崙駐在所於此地,
12年遷至稜線上方,
民國57年(1968),
林務局設苗圃與招待所。
長約120公尺的浮築道路為清代所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