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4日

我們浸水營古道登山活動,

由屏東縣寮鄉新開村大漢山林道23.5K,

越過中央山脈,

來到台東大武鄉,

全長約20公里。

此古道終年潮溼多雨,地勢平緩,

容易積水,所以有浸水的稱呼,

道路經過最高的警備據點為浸水營,

而被稱為浸水營越嶺道。

浸水營古道為一條歷史悠久、使用頻率高的古道,

清光緒8年(1882)為開山撫番,

由清兵修築,

之後日本人整修為警備道路,

現在為國家步道,

古道歷經荷、清、日、民國年代,

方便各時代的需要。

荷蘭人、卑南族、排灣族、

平埔族、漢人及日本人,

使用這條越嶺道,

做為以物易物、買賣、傳教、

軍事管控、登山健行等活動。

全程路徑明顯,四季皆宜,

由西往東行走為緩下,

古道登山口附近可遠眺南大武山。 

DSC_0296

 

 木炭窯(Charcoal kilns)

位於出水波東稜北側,

浸水營下方約10公尺處,

標高550公尺,

1960年代(民國50年)建造,

目前已難見到這種古老建築物,

反映古老一輩的生活方式,

讓人發思古之幽情,

圓形炭窯直徑4.8公尺,壁高2.1公尺,

壁厚0.8公尺,留有窯門,為懷舊一景。

惟因匆匆路過,只在路旁拍到這塊解說牌,

沒停下來尋找古蹟木炭窯。 

DSC_0297

 

 這轉彎處路面可能曾經山崩土石滑落,

有經過整理痕跡。 

DSC_0301

 

 新姑仔崙駐在所,

海拔345公尺,

大正12年(1923)

遷建於稜線上現址,

同時將姑仔崙舊社部分居民

遷移至駐在所下方,

稱為新姑仔崙社。

駐在所的水泥屋基、

石 階、駁坎還很清晰可見,

左方約50公尺處為教育所 。

DSC_0302

  

 清光緒11年(1885),

三條崙到開通,

設溪底營,

清代商旅、官吏往來三條崙古道都在溪底營過夜。 

DSC_0304

 

 1916年,

設姑仔崙駐在所於此,

1923年遷移治稜線上方。

1968年設立苗圃。

1976年林相變更工作人員撤出。

這裡可以看到河床,

浸水營步道將到終點。 

DSC_0305

 

 走過一座木造小橋,

木板有破損未修補,

但不妨礙通行。 

DSC_0307

  

  清代溪底營盤遺址

海拔150M,

清光緒10年(1884)設溪底營盤

屯兵30人。

DSC_0312

 

大正5年(1916)

日人設姑仔崙駐在所於此地,

12年遷至稜線上方,

民國57年(1968),

林務局設苗圃與招待所。

長約120公尺的浮築道路為清代所建。 

DSC_0311

  

 
檢視較大的地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ensh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7)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