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水營步道
原稱為三條崙、卑南道,是清代所開闢,
橫越台灣中央山脈的七條開山撫番道路中,
唯一真正能使用的道路,
我們由屏東縣枋寮新開村大漢山林道23.5K,
越過中央山脈後到台東縣大武鄉,
全長約20公里,古道因終年潮溼多雨,
地勢平緩,容易積水,所以有浸水的稱呼。
這一條道路原本是排灣族聯絡南台灣東西兩岸之用,
也是清代道光年間,
平埔族馬卡道人往後山的移民道路。
光緒3年開始開鑿三條崙道路至出水陂,
光緒8年正式開鑿成寬6~8尺的開山撫番道路,
光緒9年完工。
浸水營古道
海拔落差介於200公尺–1,450公尺之間,
可以遠眺南、北大武山,
北大武山位於屏東縣與臺東縣交界,
標高3,092公尺,為中央山脈南段最高峰,
也是南台灣屏東地區唯一超過三千公尺的高山,
有南台灣屏障之稱。
1945年台灣光復後,
古道一度成為陸軍野戰訓練場所。
1968年國防部在大漢山頂建立雷達站,
從水底寮至中央山脈主脊的路線開發為軍用車道,
也就是現在的大漢林道,
古道西段的路線大部分被新路取代,
東段則乏人行走而逐漸荒廢。
直至1990年代,
在進行古道調查時,
才又重新受到重視。
這裡原是原住民排灣族的居住地,
古排灣部落力里社、古里巴保諾社、
出水坡社、姑仔崙社原有社路,
昔日後山原住民利用社路將物產揹負至枋寮交易。
清光緒9年,
官員胡傳乘轎經三條崙道到台東就任,
光緒20年纂修《台東州采訪冊》,
特別寫到清代花費大量人力物力所開的開山撫番道路,
「用重兵、靡鉅餉所開,今皆不復能通行,
前功盡棄矣。今前後山相通,
只三條崙一縷之道。」
同年2月,
池志徵應聘為胡傳幕僚,
乘轎走三條崙道至卑南,
沿途記下所見所聞:
「被凶茸、歷瘴毒,旁行四百里,
上升崖懸、下墬壑眢,則此行險苦可知矣。」
光緒21年2月,
基督教長老教會傳教士陳有成攜眷赴後山就任,
這是清代最後一個利用浸水營古道到後山台東傳教的記載。
這裡有有涼亭一座,具備桌椅,我們在此休息用午餐。
日治時期,
1914年(大正3年),
日警對南蕃-排灣族,強制執行槍械收繳。
同年爆發南蕃叛變事件,力里、浸水營、
姑仔崙三個警察駐在所被燒毀,
警察及眷屬被馘首。
總督府派2艘軍艦、4個野砲部隊及1,680軍警,
攻擊力里社、出水坡社以及姑仔崙社,
將部落全部焚毀。
1917年(大正6年),
日人重修崁頭駐在所到分水嶺路段,
將浸水營古道西段陡坡改緩。
重修後全長5日里5町(20.1公里)。
同時將清代的三條崙道改稱浸水營越道路。
之後每年編列整修預算,
使道路保持暢通。
1945年台灣光復初期,
仍保留警備線上各警察駐在所,
並巡邏維護道路,
後因南迴公路開闢,
浸水營古道不再使用,
道路日漸荒廢。
清代出水坡營盤、出水坡駐在所遺址,
海拔715M,腹地大,
解說牌寫著,
光緒8年(1882)設出水坡營,
屯兵30人,分3隊。
大正8年(1919)新設出水坡駐在所於清營盤址上,
大正15年(1926)遷移至原址西方約400公尺,
昭和20年(1945)撤除,
遺址分兩個大區塊,
有水泥屋基2棟,升旗台等。
我們在這裡休息一小時,
出發前大合照,
個個精神飽滿,
笑容滿面,
沒有倦容。
找到出水坡三角點,
這裡應該是出水坡駐在所遺址,
七位山友在此留影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