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7日上午10時,
我們來到台東縣浸水營盤、浸水營駐在所遺址,
小道旁有個解說牌寫著
位置:中央山脈主脊大漢山東稜轉東南上,
標高1,280公尺,
清光緒8年(1882)屯營,
屯兵30人,原稱大樹林營,
光緒20年改稱浸水營,
明治34年(1901)日本人設浸水營駐在所,
大正3年(1914)浸水營事件,
日警、眷屬被殺,駐在所燒燬。
昭和11年(1936)撤廢,
遺址還有石砌駁坎、圍牆等。
浸水營駐在所遺址
地勢稍高於道路,
有石塊砌成舊圍牆,
要爬上約3公尺坡道。
上面告示牌寫著:
禁止穿越
但沒人看守,
引起山友好奇,
紛紛攀爬上去看。
這裡是浸水營住在所遺址,
僅剩似乎曾經是建築用地的石塊,
老樹根在地面上四處亂竄。
浸水營駐在所遺址
周遭大樹林立,
雜草叢生,
只有中央沒樹木,
可能有人為清理。
浸水營古道,
又稱為三條崙古道,
目前登山古道西起屏東縣枋寮鄉新開村大漢山林道23.5K,
越過中央山脈後終點可到台東縣大武鄉,全長約20公里。
這條古道終年潮溼多雨,
地勢平緩,容易積水,
所以有浸水的稱呼,
是一條歷史悠久、使用頻率高的古道,
道路經過最高的警備據點為浸水營,
而被稱為浸水營越嶺道。
清光緒8年(1882)為開山撫番由清兵修築,
日治時期整修為警備道路,
現在為國家步道,
歷經荷、清、日、民國年代,
方便各時代的需要,
荷蘭人、卑南族、排灣族、平埔族、漢人及日本人,
使用這條越嶺道,
做為以物易物、買賣、傳教、
軍事管控、登山健行等活動。
全程路徑明顯,
四季皆宜,
由西往東行走為緩下,
古道登山口附近可遠眺南大武山。
浸水營古道西段部分
大多經由屏東縣枋寮鄉新開村附近的大漢山林道上山,
此林道已漸漸取代原古道西段部分,
為國軍大漢營區所闢建,車輛可通行,
至林道23.5公里處在大樹林與原古道會合,
接下來的東段部分則正式規劃為浸水營國家步道,
長約15.4公里,
古道海拔落差介於200公尺–1,450公尺之間,
可以遠眺南、北大武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