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段路稱為跑馬古道,
清同治年間,
鎮台總兵劉明燈書寫的虎字碑。
路旁有座扶輪社
出資興建木造涼亭,
可以在這裡休憩一下。
石牌
就位於現在北宜公路
最高點(大約59公里處),
欣賞北宜公路的九彎十八拐驚險景象,
又稱金面大觀,
此地位於跑馬古道的北側端,
是新蘭陽八景之一 ,居高臨下,
可眺望蘭陽及龜山島美景。
跑馬古道
是北宜古道保存最完整的一段,
取名為跑馬古道原委在於,
因早期先民常利用跑馬古道來搬運木材,
在路上置圓木枕,以木馬搬運木材,
所以有木馬路之稱。
二次大戰期間,
日軍官兵經常騎馬巡邏於這條道路,
居民稱之為陸軍路或跑馬路。
北宜公路完成後,
條道路便逐漸沒落而荒廢,
後來礁溪鄉公所重新整理這條古道,
於是命名為跑馬古道。
從北宜公路石牌的
觀景平台眺望蘭陽平原時,
就可以注意到前方
這座醒目的尖狀山峰。
在這裡可以遠眺蘭陽平原,
龜山島因霧無法看到。
這段道路都鋪有柏油,
很好走,
往前就是圓通寺。
可能剛下過雨,
天氣陰陰的,
路面有點潮濕,
前方就是圓通寺。
圓通寺,
沒有豪華建築物,
主祀觀音菩薩及彌勒佛。
雖然不是很高的山,
但下過雨,路面濕滑,不好走。
我們首先到達的是鵲子山東北峰,
海拔332公尺,有大正十一年基石。
路面濕滑,
多位山友滑倒,
幸好無大礙。
鵲子山就在前方,快要到了,
這裡行政區域屬於宜蘭縣礁溪鄉,
名列台灣小百岳,是宜蘭名山之一。
有很多不同的稱呼,
日治時代的《台灣地圖》,
將它標示為「鴻仔山」,
由於山形似日本富士山,
又有「礁溪富士山」之稱;
更早以前的清朝時代,
《噶瑪蘭廳志》稱其為「鳳頭山」,
而這座山最早的名稱是「擴仔山」。
鵲子山,海拔679公尺,
有南北兩個登山口,
北登山口在圓通寺,就是我們當天所走的。
南登山口在山之西南側的保線路林道。
我們山友在這裡大合照。
我們不是循原路回去,
繼續往礁溪方向走,
在叢林中鑽,算是小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