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3日到台南,看完延平郡王祠,
周邊處處是古蹟,沒有拍下來感覺對不起他們。
祠後方地勢比一般道路稍高,要走幾個階梯。
延平郡王祠四周花草整理得很美
延平郡王祠後牆
紅牆綠瓦
延平郡王伺後牆樹蔭下有座銅像
老樹可以遮住強烈的陽光
樹蔭下的銅像就是沈葆楨
上面寫上遺像感覺有點怪怪的
沈葆楨銅像
沈葆楨(1820年-1879年),福建省侯官縣(福州)人,
晚清重臣,是同治中興時洋務運動的重臣之一,
先後曾任總理船政大臣及南洋通商大臣,
對臺灣近代史也有重要影響。
其妻林普晴是清朝著名大臣林則徐的次女。
銅製古炮
臺灣的現代化過程就是從沈葆楨治臺開始,
奏準建閩臺水陸電線;
在安平、旗後等處建設炮臺;
購買洋炮及軍火機械並建軍裝局、火藥局;
並大力倡購鐵甲船,從此邁出軍事近代化的步伐。
日據時期開山神社石燈籠成為今日燈座
陳澄波百二誕辰東亞巡迴大展台南首展
陳澄波(1895年-1947年),臺灣著名畫家。
1926年以一幅〈嘉義街外〉的作品,
入選第七回日本帝國美術院展覽會,
這是臺灣人首次以西畫跨進日本官展的門檻;
其後又數度入選帝展和其他各項展覽。
陳澄波畫作展覽場外石獅子
臨水夫人廟
位於台南市建業街16號
建於清乾隆年間(1736年)
主要祭祀陳靖姑與隨伺的三十六婆祖,
掌管生,保佑初生嬰兒免於
痴、傻、哭、鬧、病、弱、驚等症狀。
此廟也是台南市民做16歲儀典的主要廟宇。
葉石濤文學紀念館
日據時期為台南山林事務所,約創建於日昭和年間(1925~1945年),
戰後更名為台灣省林務局嘉義林區管理處台南工作站,
之後工作站遷移,由臺南市政府接收並整修,於民國90年 (2001年)完工,
一樓為餐廳,二樓為及孔廟文化園區資訊中心,
民國92年(2003年5月13日)公告為臺南市的市定古蹟。
葉石濤(1925-2008年),出身台南市白金町(打銀街),
當代文學作家,創作以小說與評論為主,散文及翻譯為輔。
葉石濤橫跨日據與戰後兩個世代,小學前曾接受兩年漢文私塾教育,
畢業於台南州立第二中學校(今台南一中),
歷任日本作家西川滿主持之《文藝台灣》的編輯。
戰後擔任國小教師46年,1965年一度辭教職,進入台南師專特師科就讀。
自16歲起寫小說,中學三年級寫一篇日文小說〈媽祖祭〉,向文學邁出第一步。
2008年由文學台灣基金會策劃、國家台灣文學館等合力出版葉石濤全集20冊。
紀念館主要是葉石濤的作品、照片、獎狀、獎牌、手寫稿、用過的家具等。
台南武德殿
台南延平郡王祠及孔廟附近忠義國小校園內,
有間日本味濃厚的建築物,它是台灣最大的武德殿,
整棟建築用鋼筋混凝土模仿傳統木構造做成,
樑柱斗以水泥灌注,雕刻花飾也以翻模方式施作。
目前作為忠義國小的禮堂,
僅在外面拍照,沒有進去參觀。
台南是個古城,處處都是古蹟,
忠義國小的武德殿更說明這一切,
沒有圍牆的忠義國小將有形的圍牆藩籬打破,
台南孔廟、武德殿成為學校禮堂,
更讓學生融入古文化的一部分,
與一級古蹟孔廟為鄰,文化氣息濃厚,
讓學生更接近歷史古蹟,
這裡是時間與空間交疊、現代與古典交替、
自然與人文交錯的好地方。
泮宮坊
於乾隆42年(1777年)臺灣知府蔣元樞所建,
由四根柱子所建成,坊上刻著「泮宮」二字,
於柱子上二邊又刻其二排文字,
民國68年復建的,使其建制更為完備,符合「左學右廟」的原則。
於石坊往巷內走,即為孔廟前之老街,
目的是為要進孔廟之前,須先經泮宮坊而進入大成坊,再進入廟堂。
但日據時代因開闢了南門路從泮宮坊和大成坊中間通過,
使泮宮坊和孔廟大成坊相隔開來,也就失去了當初建造時的用意。
泮宮坊與廟裡的明倫堂均為古時學校名稱,
參觀孔子廟,應先進入泮宮坊大門,
設置的意義是欲了解孔子之道,
必先入學校讀書,方能理解孔子所崇尚提倡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