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3日下午來到位於南門路(原文廟路)的臺南孔廟,佔地9,007平方公尺、建物面積2169.9平方公尺。是全臺最早的文廟,於1665年(明永曆19年,康熙4年),陳永華以「十年成長,十年教養,十年成聚」復國計畫,建議鄭經在承天府桂仔埔(鬼仔埔)興建,當時僅設大成殿以祭祠孔子,又稱先師聖廟,之後又設明倫堂作為講學之用,是為全臺首學。
台南孔廟,象徵儒家仁愛精神永不磨滅,人倫大道的必須保持,建築莊嚴宏偉,列屬國家一級古蹟,大成殿上懸掛著,清代以來,帝王、元首頌揚孔子的匾額,從康熙「萬世師表」、雍正「生民未有」、乾隆「與天地參」、嘉慶「聖集大成」、道光「聖協時中」、咸豐「德 齊幬載」、同治「聖神天縱」、光緒「斯文在茲」、蔣介石「有教無類」、嚴家淦「萬世師表」、蔣經國「道貫古今」、李登輝「德配天地」,陳水扁「中和位育」,共計有13面清代皇帝和歷任元首匾額,有另一塊「全台首學」匾額,沒有落款而不知是誰所書寫,據推測可能是當時的台廈道(清康熙年間駐台代表)陳璸所寫。
孔廟的紅色圍牆代表著崇敬高貴,緣於周朝貴族宮殿冠服的顏色。孔廟旁翁鬱的老樹、綠意盎然的中庭,伴隨著古味古香的建築,思古幽情油然而生,這裡不僅是南台的地標,更是梓梓學子心靈所繫。三百年來,孔廟始終維持於春、秋二季舉辦祭典,又以秋季的9月28日孔子聖誕之日必遵古禮38個程序舉行盛大祭典,保存中國古風。
泮宮坊
清乾隆14年(1749年)始立
石柱對聯題曰
「集群聖之大成,振玉聲金,道通中外;立萬世 之師表、存神過化,德合乾坤」
「參兩大以成能,時行物生,無私化育;綜六經而垂教,禮門義路,不過範圍」
泮宮坊雖為石造,但全部模仿木構形式,各類雕刻精細。
入德之門
是進入孔廟明倫堂空間之象徵性入口,
由中央三開間之主體與兩邊的側室組成之門屋,
前後均有簷廊。
主體全部為白粉牆,開有三門,
均以石材為框,中央最寬,
門額題「入德之門」,左右有花格窗:
兩側較窄,東邊門額題「聖域」,西邊題「賢關」,
表明這裡為聖賢之地,與側室相隔之牆堵則有山水彩繪。
下馬碑
在南門路上繞著朱牆走入孔廟門口,
一塊刻有滿文及中文的花崗岩上寫著
「文武官員軍民人等至此下馬」
用走的才能進入孔廟,
表示孔子的崇高地位。
全臺首學
孔廟東大成坊上有全臺首學4字的牌匾,
就是面對南門路的大門。
台南孔廟建於明朝年間,
全台第一座孔子廟、最早的文廟,
一度是全台童生入學之所,
號稱全臺首學。
進孔廟要走側門,
因為孔廟的大門除釋奠日子,平常是不開的。
孔廟在位於大成門與已經不存在之檽星門間的圍牆上,
有兩個小門作為平常通行之用,
朝東的稱為禮門,朝西的稱為義路;
其以禮義為名,表示請求孔子之道,必須遵循禮義。
義路
要進入孔廟主軸空間,
需穿越兩側的「禮門」與「義路」,
以示對孔子的尊重。
入德之門
孔廟以入德之門為入口,
明倫堂為其主體。
入德之門,面寬三開間,
中央為燕尾,兩側以馬背收頭,牆面粉白。
明倫堂
硬山燕尾屋頂
面寬三開間,
前有一類似拜亭之緩衝空間,
內觀似捲棚頂,
外貌則為歇山屋頂。
明倫堂
堂內中央懸有清乾隆年間楊開鼎所書「明倫堂」匾額,
為清乾隆15年(1750年)巡察台灣御史楊開鼎所題。
其下為一牆屏,上仿元代書法家趙孟頫所書大學章句。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
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
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
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
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古之
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
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
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
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
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
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
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
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
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自天子
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
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
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兩側牆壁則為仿朱熹手書忠孝節義四大字
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二十回:
「民知有忠孝節義,不知妄作邪為。」
泛指封建統治者所提倡的道德準則。
忠孝節義
中國人注重忠孝節義,
忠孝節義的代表人物就是關公,
台灣有很多關公廟,關公的故事在民間廣為流傳
這樣的風氣充斥著整個社會。
有人認為應將關公忠孝節義的精神發揚光大,
讓它變成安定社會的力量。
凝聚民族意識崇尚忠孝節義精神。
大成殿
空間相當接近一正方形,
面寬與進深同為三開間,
正面柱間為鏤空之扇門窗,
屋頂形式則為重簷歇山屋頂,
其正脊中央為九層寶塔、西側護之以雙龍,
雙龍兩側則為通天筒(又名藏經筒或藏書筒),
其為孔子廟建築專有之裝飾。
此飾物之來源,一說為宋儒朱熹因感佩孔子之偉大而設,
另一說則為秦始皇焚書坑儒時,為保護經書而設,
後人紀念此事而加以模仿。
屋頂上另一種雕飾則為成排位垂脊之鴟鶚,
其本為凶惡之鳥,但因受孔子感化而馴良,
後人因紀念此事而將原有一般廟宇中常見之仙人走獸代之以鴟梟。
兩側山牆亦有鐵剪刀構件。
至聖先師孔子神位
大成殿正中為至聖先師孔子神位,
位於一個精緻的神龕之中,
兩側分立四配十二哲,
殿上屋架所懸歷代皇帝元首匾額,
其中最有名者為清康熙皇帝所頒賜之「萬世師表」。
東廡配祀有先賢41位先儒39位,
包括先賢周敦頤、程顥,
先儒顧炎武、董仲舒、韓愈、范仲淹、文天祥等。
西廡配祀先賢40位與先儒38位,
包括先賢張載、邵雍,
先儒諸葛亮、歐陽修、司馬光、黃宗羲等。
名宦祠、鄉賢祠
台南孔廟的方位是坐北朝南格局,
標準的左學右廟,前殿後閣的三合院,
有三進兩廂,也是全臺唯一有泮宮石坊的文廟。
右廟的第一進為大成門,
清朝時左右設有名宦祠與鄉賢祠。
清乾隆14年(1749年)廩生侯世輝等捐資改建孔子廟時,
將原有空間作為禮樂庫及典籍庫,
名宦祠、鄉賢祠乃被改建於大成門兩側。
日大正6年(1917年)整修之後,
原居左側之鄉賢祠空間改為節孝祠與孝子祠,
鄉賢祠乃與名宦祠合而為一。
目前名宦祠鄉賢祠內供奉包括有福建水師提督施琅,
與台灣知府蔣毓英等名宦十人,鄉賢二人則是王鳳來與陳震曜。
太牢架
講究禮學的儒家,連放置祭孔三牲牛、豬羊、的物架,
都依各種動物的形狀製成,以講求對牲品之禮節。
大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