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巨足登山協會澎湖3日遊,
2022年5月15日下午走過篤行十村,
五點多,
接近順承門處,
有條約一百公尺,
浪漫的林蔭情人步道,
兩側綠意盎然。
如果不跟團,
自己隨意在這裡閒晃,
應該是會讓人感覺很舒暢。
澎湖的先人為防禦外敵,
興建城牆並設六座城門,
做為對外的聯繫出入口。
戰防坑道入口:
日治時期,
因應戰爭,
順城門西側城牆下方
護坡內開挖戰防坑道,
長33.2公尺,高1.5公尺,寬1.4公尺。
小西門,
又稱「順承門」,
是媽宮古城僅存的城樓。
媽宮城,
是清朝時代在台灣建築的
最後一座防禦性城池,
完工於清朝光緒15(西元1889)年,
因此又稱「光緒城」。
現存的城牆遺跡,
從順承門沿著中山路、新復路、介壽路,
至民生路的西瀛勝境牌樓附近,
長達700公尺,
也是台灣規模最大的古城牆遺跡。
媽宮城的城牆石材採用澎湖的
玄武岩烏石及珊瑚礁石,
頗有當地特色,
城牆歷經澎湖海風百年襲吹,
歲月風霜結合歷史滄桑。
天后宮
位於馬公市中央里正義街1號,
確切創建年代不詳,
隨著「沈有容諭退紅毛番韋麻郎等」石碑出土,
確定於大明萬曆32(西元1604)年即已立廟,
台灣歷史最悠久的廟宇。
澎湖天后宮早無定稱,
稱娘娘宮、天妃宮、娘媽宮或媽宮等。
大清帝國領有台灣後,
擊敗東寧王國軍隊
多賴媽祖娘娘顯靈襄助,
曾奏請康熙皇帝加封,
晉天妃為天后,
故今稱天后宮,
當地人多俗稱媽祖宮。
民國61(西元1972)年,
天后宮管理人員決議
重建當時已顯老態的天后宮,
並於該年6月成立重修天后宮籌備委員會,
不少地方人士認為依照原貌修建,
但廟方人士多持拆除、蓋新廟的態度。
民國67(西元1978)年1月21日,
天后宮擬定翌日動土,
計畫將舊建築全拆,
並依原本樣式重建新廟,
但遭時任中研院
院士陳奇祿下令禁止動工;
同年5月2日,
內政部及台灣省政府函復澎湖縣政府,
指示天后宮不准改建,應妥為維護。
民國68(西元1979)年
正式重修澎湖天后宮,
依照補建復舊的方式整修。
民國100(西元2011)年再啟修建,
民國103(西元2014)年竣工。
澎湖天后宮
是台灣最早建立的媽祖廟,
列為國定古蹟。
早期福建沿海漁民為
保佑出海船隻與作業平安,
會在船上供奉媽祖以求庇佑。
因媽宮與馬公在日語是諧音,
馬公筆劃少、易辨識,
日人在日軍未佔領台、澎之前,
軍事地圖上已經標示著馬公。
日人佔據台澎後,
於1901年在澎湖設置馬公要港部,
但行政區域仍維持清朝的馬宮澳名稱。
迨西元1920年將媽宮澳改為馬公街,
正式成為馬公地名的由來。
天后宮不僅是馬公的地標,
更為澎湖的精神象徵。
這裡有座古鐘。
天后宮
可以看到歷史歲月留下來的痕跡,
述說著許多的故事,
建造寺廟的木材可以
看到不少木雕紋路都很精緻。
這裡有座大鼓。
與天同功
本匾為十三金龍紋底黑字陽文,
懸掛正殿後點金柱間。
匾額上方正中有「勅賜之寶」之印。
據傳此匾原為九龍匾,
字底畫有九條龍,
其後媽宮天后宮之
九龍匾於中法戰爭時,
為法軍所掠,
乃再倣台南天后宮之匾,
又複製一面,即現在之匾。
功庇斯文
位在正殿左側通道上方的「功庇斯文」匾額,
為開澎進士蔡廷蘭於
清道光24(公元1844)年考中進士回鄉祭祖,
適逢天后宮道光25(公元1845)年重修完成,
為感謝媽祖庇佑學子,特贈此匾。
天后宮
建築本身或是藝術水準高超的
擂金畫、石雕、木雕、鑿花與彩繪,
均出自名家之手,
展現我國民間藝術的高度成就。
石獅壽昌宮
贈送媽祖及千里眼、順風耳
白玉雕刻神像。
天后宮「沈有容諭退紅毛番韋麻郎等」台灣第一石碑,
被指定為國寶。
此碑立於1620年代,
是台澎歷史上第一個石碑,
於1919年澎湖天后宮重修時發現,
後保存於天后宮清風閣內,
碑體陰刻銘文「沈有容諭 退紅毛番韋麻郎等」。
此一碑文背後的歷史揭開台灣歷史的關鍵序幕,
徹底改變了台灣的命運。
清康熙22年(1683年),
鄭克塽投降,
台灣初次歸收編入大清帝國版圖,
乃設台灣道,歸屬福建省。
同年中秋,
清康熙封施琅為靖海將軍候,
封靖海侯,推估施公祠建立的期間為
施琅封侯(1683,康熙22年)至
逝世(1696,康熙35年)間所建。
晚間近七點,
我們到馬公市新村路43號
來福海鮮餐廳用晚餐。
大門入口有點窄,
像是一般餐飲店。
龍蝦在水中漫遊,
應該還不知道它們何時
要下廚變成餐桌上的美味。
各式鮮美魚肉
及最青的青菜。
已經洗、切完成的海鮮依序下鍋快炒。
餐廳二樓很窄小,
不好拍照,
只有自拍到此一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