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柬埔寨世紀傳奇-金邊風情、
紓壓SPA、華麗自助餐五日遊,
2019年11月21日上午,
暹粒參觀小吳哥窟後,
接著來到班蒂斯蕾古剎(Banteay Srei)。
班蒂斯蕾古剎,
又名女王宮,
位於大吳哥東北方21公里處,
西元967年,
由羅真陀羅跋摩國王的一位大臣Yajnyavaraha,
當時唯一非國王所建的廟宇。
根據奠基石的記載,
Yajnyavaraha既是一位學者,
也是一名慈善家,
救助人民於病痛、冤屈或貧苦。
廟宇的周圍原是一個名為Isvarapura的市鎮。
走道兩旁的石柱,
代表男人的陽具,
象徵吉祥。
由這裡可見到印度教最原始的信仰,
對生殖器的崇拜。
印度教陽具稱為林迦,
在廟宇則是圓柱形,
而陽具下方必定有一方形,
代表陰具優尼,象徵陰陽共生。
有點像中國道家所說
「孤陽不生、獨陰不長」,
易經也說「一陰一陽謂之道」。
看來千年前的典籍,
都是崇尚陰陽調和。
石門內是女王宮的中心部分,
三座朱紅色的鐘形寺塔,
由一條巨大的石基連接在一起,
兩面有對稱的配殿,
還有石台石屏,
所有建築都雕刻各式圖案與畫飾。
因這裡是家廟,
為不冒犯國王,
建造之初,
特別將尺寸縮小,
大門高度僅1.5公尺,
要彎腰才能進入,
意思是要以謙卑的心入內。
這是頭殘缺不全的神牛,
上方似乎遭切除。
廟宇現在的名稱女王宮,
可能來自於建築牆面裝飾的精緻浮雕,
及建築規模的小巧,
有人也猜測此名得自浮雕上的女神。
女王宮以朱色砂岩構成,
充滿精緻的浮雕,
有吳哥藝術之鑽(Jewelin Angkor Art)美譽,
規模與尺寸較其他吳哥古蹟的建築為小,
一般認為即是女人的城堡名稱由來。
女王宮於11世紀擴建及改造,
在某種程度上國王主宰改造工程;
根據一段12世紀的銘文記載,
女王宮被賜予僧侶Divarakapandita並供奉濕婆,
至14世紀以後它才被遺棄。
女王宮主要供奉婆羅門三大主神之一的濕婆神,
由於建造此座古剎的石頭為美麗的粉紅色,
此廟壁畫的雕刻是所有吳哥古蹟中最精緻細美的,
其中最令人讚賞的是創作者竟能將堅硬的石塊,
如雕刻木頭般琢磨出層次分明,
線條柔纖的精細作品,
不論門楣或石壁或窗櫺,
都刻鏤得一絲不苟,
巧奪天工,妙不可言,
是吳哥所有寺廟中石雕作品最上乘,
也是柬埔寨藝術的顛峰之作。
這是吳哥皇城裡雕刻最精采的建築,
被喻為東方的蒙娜麗莎,
又有吳哥藝術之鑽的美譽。
整座宮殿非常明顯的其他吳哥古蹟不同,
一進入就會被深深吸引,
難怪即使路途較遠,
卻仍被列為必看景點之一。
女皇宮的規模雖然比其他寺廟嬌小,
圍牆內的面積只有100公尺寬、120公尺深,
但圍牆有內外3層,牆外有護城河,
可說是麻雀雖小、五臟俱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