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2018年10月29日
克羅埃西亞旅遊,
上午由杜布羅尼克(Dubrovnik)
住宿的太陽花園(SUN GARDENS)飯店離開,
10點,遊覽車載我們來到古城外,
這裡看似有條護城河,
搭座橋供人車通行,
古時候一定有門禁管制。
厚實的城牆
建於西元13-16世紀,
隨不同時代面對不同敵人,
城牆不斷加高、加寬,
至今仍然穩穩屹立、完整無缺,
圍牆總長近2公里,
有些地方高達25公尺,
面對陸地方向的城牆甚至厚達6公尺,
海面上因有天然屏障,
城牆厚度在1.5-3公尺間。
這裡是第二道城門,
門楣上安置著聖布雷瑟的雕像(Sv. Vlaha),
他是杜布洛尼克最偉大的守護神,
城內設有供奉他的教堂(聖布雷瑟教堂)。
杜布羅尼克(Dubrovnik),
克羅埃西亞南部港市,
面臨義大利半島東岸,
以風景優美聞名,
是熱門的度假勝地,
有亞得里亞海之珠的美稱。
人口在2001年人口為4萬3,700人,
對比台灣小城鎮,人口不算很多。
杜布羅尼克城牆與堡壘,
是歐洲屬於很雄偉的防禦工事,
是城牆堡壘建築之最佳典範,
號稱亞得里亞海最美麗,
也最堅固的城堡之一,
即使經歷1667年的大地震,
也未造成傾圮損壞。
杜布羅尼克的發展
歸因於與世界各國的海岸貿易,
中古世紀時,
是拉古薩共和國(Respublica Ragusina)的所在地,
路中央的噴泉是歐諾弗里耶水池
(The Large Onofrior’s Fountain),
噴泉的水是從杜布羅尼克河引來的,
不間斷的流淌了五百多年,
共有16面,於1438年建造完成,
水池的雕刻原有兩層,
上層在1667年的大地震被震毀,
1991年南斯拉夫內戰,
這個噴泉也曾經被炸壞,
現在只剩下層的16個雕刻面具造型的出水口。
據說泉水可以消災解厄,
所以許多遊客都會來此洗手和飲用。
杜布羅尼克憑藉其財富與外交手腕,
在15-16世紀時已達到一定的水準。
這條道路是普拉卡-史萃當大道(Placa-Strudun)。
杜布羅夫尼克大教堂
(Stolna Crkva Velike Gospe/Cathedral
of the Assumption of the Virge),
是大地震後於1713年重建的,
其歷史最早可追溯到7世紀,
當時所建的是一座拜占庭式的教堂,
12~14世紀期間改建為仿羅馬式的教堂,
據說當年教堂的改建,
是英格蘭國王理查一世的禮物,
因為他第三次十字軍東征回程時,
在杜布羅尼克古城外的洛克盧母島發生海難獲救,
在他上岸的地方蓋一座教堂,
表達他對上帝的感謝,
曾經是亞得里亞海上最美麗的仿羅馬式教堂。
而在1667年那一場地震後,
於1713年由一位羅馬建築師,
打造成為巴洛克式的大教堂,
牆面上裝飾多幅繪畫,
而最有名的就是聖母升天巨作,
所以這座教堂又稱聖母升天大教堂。
教堂前廣場上,
有根石柱叫做奧蘭多石柱,
相傳北歐英雄奧蘭多,
曾幫助杜布羅尼克人打敗阿拉伯海盜,
因因此當地人在1418年,
豎立這尊雕像以茲紀念。
奧蘭多的右手肘長51.2公分,
古代的當地人以此做為丈量的標準,
在買賣時若是對於尺寸有爭議,
便來比對奧蘭多的右手肘,
所以奧蘭多的這個手肘
又被叫做Gold elbow,
是當年織品買賣的基礎丈量的單位。
杜布羅夫尼克王公官邸
建築本身結合哥德及文藝復興風格,
外表看來十分協調、完整,
歸功於佛羅倫斯建築師Michelozzo Michelozzi,
他同時也設計杜布洛尼克的
知名地標明闕塔碉堡(Fort Minceta)。
由於他已經厭倦舊式哥德樣式,
因此將當時佛羅倫斯方興未艾的文藝復興風格引介過來,
1464年完成的時候,
被形容為達爾馬齊亞(Dalmatia)地區最美麗的建築,
堪稱亞得里亞海地區非宗教建築的最佳藝術典範。
其精華之處就在一樓的廊柱,
特別是柱頭上崇尚古典精神的雕刻。
這裡是羅日廣場(Loza Aquare),
杜布羅夫尼克舊城最大、最主要的大廣場,
以往公告命令、裁決宣判的重要集會廣場,
現在依然是主要慶典的活動場所,
周邊環繞著各大教堂、鐘樓、宮殿、博物館、民生市集等,
可說是杜布羅夫尼克舊城精華聚集的區域。
這個階梯很像
義大利羅馬的西班牙階梯。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