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20141年12月7日上午7點多,
搭乘廂型車來到浸水營古道的入口大漢檢查所前方,
看得出來已經關門歇業中,
與山下的歸崇派出所合併,
目前並無人員駐守。
浸水營國家步道
位於南台灣中低海拔闊葉林中,
為台灣所有橫越中央山脈古道中,
越嶺點最低、使用頻率最高,
且使用時間最長的古道。
隸屬於林務局大武工作站、潮洲工作站管轄,
步道全長15公里400公尺。
浸水營國家步道
開闢至今已經人跡往來百餘年,
西端起自屏東縣枋寮鄉的水底寮,
經玉泉村(石頭營)、新開村(崁頭營)、
歸化門、力里、大樹林、浸水營、出水坡、姑仔崙,
終至東端台東縣大武鄉的加羅坂部落。
浸水營步道
因氣候潮溼多雨,
所以才有浸水稱呼,
每年平均雨量僅略少於基隆的火燒寮,
終年雲霧浸濡,在此駐軍稱為浸水營。
清光緒8年,
清朝官員周大發等人負責監修此一路線,
緣於古道起點附近有三條崙石頭營的屯軍負責古道防務,
因此清代地方誌將此道稱為三條崙道。
歷經荷蘭、日本、國府等各年代,
荷蘭人、卑南族、排灣族、平埔族、漢人及日本人,
使用浸水營步道從事山產交易、移民、販牛、
爭戰、傳教、郵遞、巡視、健行、學術調查,以及軍事活動。
浸水營步道,
海拔落差介於 200 ~ 1,450 公尺間,
可以遠眺南北大武山。
步道史蹟斑斑,
已成為台灣重要的文化資產。
已經走了近兩小時,
在這裡小憩幾分鐘,
喝口水喘口氣再出發。
清末時期
包括八通關古道在內的多條古道都迅速廢棄,
只有三條崙道路暢通無阻。
胡適的父親胡鐵花於光緒18年曾在台灣任職台東知州,
當時便是利用這條古道過去台東述職。
日據時期,
日本人6次修建三條崙道,
使之成為理番道路,
也因為道路經過的最高警備據點,
浸水營駐在所於1901年設立,
此後路名改稱為浸水營越嶺道。
經拓建的浸水營越嶺道路徑大致與三條崙道相同,
當時是東部水牛、黃牛向西部輸出的唯一通道,
同時也是東、西部往來的電報及郵遞路線。
交通資訊:
東部:沿台9線公路往太麻里、金崙方向行走,抵達大武後,過大武橋右轉接東198鄉道往加羅部落附近之登山口進入浸水營國家步道。
西部:沿台1線或台17線至枋寮鄉水底寮後,左轉接185縣道(沿山公路)前行約1公里,右轉接屏198鄉道續行,至大漢林道23.5公里處即可抵浸水營國家步道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