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隆宮
最特別的建築為前方入口的牌樓,
主體為鋼筋水泥結構,飾以石雕及安金木雕,
格局方正,貼滿黃澄澄的金箔,約4層樓高,
耗資八千多萬元興建,
貴氣逼人,耀眼奪目,
彰顯溫王爺威望。
主體建築格局屬傳統四合院殿堂式,
閩南式風格廟宇建築屋頂,
楹樑為傳統的大木結構,
牆壁為鋼筋水泥配合著疊磚、石材,
並加上現代化的磁磚。
三進式殿堂設計,
第一進(前殿)中間為三川殿,
龍虎廳並列左右;
第二進為正殿;
第三進為後殿。
臺灣早期因地廣人稀,
溫王爺未曾在台出現,
直到鄭氏東寧、清國統治兩代,
移民渡海來台者日眾,
出海的漁民均以溫王爺為其精神之所寄,
約在康熙33年(公元1694年)東港地區設置巡檢署,
福建漳泉兩州人士移民東港時,
均奉祀溫王爺以保平安,
清康熙45年初,
信徒相信王爺是為地方造福,
東港興隆有望,乃命名東隆宮,
建於舊東港故地,後來因為洪水氾濫沖壞地基,
於是遷至太監府,後又颱風巨浪刮失,
一夜之間擱置著大批漂流而來的木材,
木材上寫有東港溫記字樣,
東港居民咸信是溫王爺指示要建廟用木料;
於是聘請木雕名師雕刻溫王爺的金身,
以漂流而來的木材興建東隆宮。
東隆宮一樓主祀溫府千歲,
二樓奉祀倉頡及孔孟,
三樓則奉祀玉皇上帝及南北斗星君、
太上老君 、魚籃觀音及值年太歲。
東隆宮
是東港居民的信仰中心,
保有大廟之古風,
廟前的班頭衙役輪班當值,感覺好奇,
問這位大伯可以拍照嗎?
很爽快說可以。
班頭是世襲職務,
目前值班的都是資深班頭,
身穿深色藍衫制服、頭戴魯笠,
裝扮十分特殊少見。
最奇特的習俗是祭改,
也就是民間俗稱改運,
又分為大改及小改。
信眾在東隆宮的廟門前接受班頭的祭改。
所謂大改就是信眾自認業障深,
需擲筊請示王爺賜與責杖或鞭打以消罪業。
男信眾需趴臥地板,以大板或二板打屁股。
用大板打一下代表已挨打一百下,
若用二板打一下則代表挨打十下。
女信眾則以紅鞭(未婚)或黑鞭(已婚)打手心,
打一下代表十下。
小朋友則以藤條打手心,一下代表一下。
小改則是信眾為了保持身心健康、平安順遂而請求王爺加持。
由班頭稟明受改者姓名後,用令旗前後揮動18下。
東隆宮
迎王祭典或稱平安祭(王船祭)聞名全台,
王船祭的由來據說是因1684年,
清廷在東港設置下淡水巡檢司署以後,
最早的十任巡檢除第四任沈朔昇告老還鄉,
第十任馮吉因病去職外,
其餘八任巡檢均死於任內,
信徒期望神明能保佑全家,
藉由王爺庇佑,將不好的瘟神押解上王船,
隨著代天巡狩的王爺及王船一起離開,
因而以建造華麗的王船做為千歲爺離開的交通工具。
東隆宮
王船祭整個祭典由13項程序步驟聚集而成,
前後重要儀式有有13個程序,如下:
王船祭在東港可稱之為盛事,
每每吸引大批人潮觀禮,
王船祭醮為期一星期左右,
最後一天的燒王船儀式是整個祭典的高潮。
東港東隆宮旁,
看來像是另外一間寺廟,
溫府正修堂,
供奉溫府千歲為主神,
創堂迄今將近80年之歷史。
於1934年正修堂,
即於現廟之右側,
即解籤處開設鸞堂,為民消災解厄,
這是東隆宮溫王爺之『刑醫部』,
一般信眾均為王爺公壇。
於1935年遷出東隆宮,
借用宅持續扶鸞為民消災解厄,
至此並無堂號。
至1937年向溫府千歲請示,
蒙溫王爺准,由葉府千歲降乩開堂,
堂號為東隆宮溫府正修堂,
溫王爺為主神,葉府千歲為堂主,
溫王爺及眾神聖神威顯赫,鸞生日眾,香火鼎盛。
交通資訊:
自行開車:
1、國道一號:走一號高速公路最尾端接走國道十號高速公路,於最尾端下交流道,沿台17線往南行駛過東港大橋,轉接中正路至東隆街,即可到達東隆宮。
2、國道三號:至最尾端林邊交流道下,沿台17線往東港鎮方向行駛,接187線道沿船頭路、中山路行駛至東隆街,即可到達東隆宮。
3、省道:屏東─27省道─萬丹─新園─烏龍─17省道─東港。
搭乘大眾運輸:
1、客運:搭乘國光、高雄客運、中南客運或屏東客運至東港鎮即可到達東隆宮。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