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8日中午
自己開車由中山高速公路西螺交流道下來,
還算是第一次左轉往西螺街上行駛,
看到天橋上的西螺大橋等廣告,
就很有老街的感覺。
雲林縣是我的故鄉,
但記憶中似乎沒有來過西螺街上,
所以西螺老街長得甚麼樣子?毫無印象。
西螺早期為台灣水陸貨運交流的重鎮,
當時最熱絡的商業交易場所就是現在的延平路,
商店、茶館、旅社、藥舖等等,南來北往、車水馬龍。
西螺老街
指的就是延平路,
是台灣米及蔬果集散交易市場,
也是水陸貨運交流的重鎮之一,
早在一百七十幾年前,
西螺街巿形成於濁水溪的渡口附近,
已頗具規模。
現今的延平路
仍屬西螺巿街核心區的一部分,
而延平歷史街區則是由大同路、中興路、
修文路、中山路、仁和街等範圍。
當年西螺老街的洋樓大多建於1930年代,
當時日本政府提倡捨棄傳統的大面寬三合院建築,
鼓勵興建的單間窄面寬洋樓街屋建築,
少數為仿巴洛克樣式。
當年新建的街屋紛紛起而仿傚,
不過建築中也不忘融入本土裝飾手法,
如堂號、店號、吉祥物等,
兼具時代流行感與鄉土風格,
延平路堪稱當時街屋建築的代表作。
西螺延平老街與斗六太平老街的建築,
屬於同一時期,
皆是日治時期所引進的巴洛克式,
大多為二層樓或三層樓,
應用開模印花、洗石子、貼面磚的手法,
來做為建築的主體,
每棟屋身正面上層造型多樣的女兒牆,
金玉成鐘樓是延平老街的獨特座標。
外牆張貼西螺大橋,
翻拍下來,實際上沒有去。
西螺老街圖書館、
青銀共學中心、
雲林縣平原社區大學。
關公銅雕擺放在門旁。
玉珍醬油、神龍騰耀。
攤車設計得很有創意,
首次看到這種外觀。
龍年平安、迎春納福。
三珍醬油
古法釀造,不添加防腐劑,
更依黑豆於醬油成分比例分為
最高級「螺皇」與「螺珍」壺底蔭油,
適合高級料理做沾醬用,
如用來燜肉,
肉質的香氣與入味程度更是不可言喻。
東市場延平路出(入)口。
泉春商店
可能不是假日,
遊客不多。
丸莊醬油商店
買五送一。
丸莊醬油
創立於1909年,
發跡於台灣傳統醬油的故鄉
–雲林縣西螺鎮,
為歷史悠久的百年醬油品牌。
創始人莊清臨先生從小與醬類製品為伍,
傳承古法黑豆醬油釀造工法,
配合西螺地區獨特的水質與氣候,
以獨門菌種及國寶級釀造師專業技術,
醞釀出口感甘醇的黑豆蔭油,
是台灣人幸福的味道。
圓滾滾、好可愛的小天使。
摸摸銅雕小天使,
可以有求必應心想事成。
琴蓮碗粿城
就在延平路75號。
日本天皇愛吃西螺米,
西螺米變身碗粿。
道德在心中,
香Q在口中。
牆上懸掛多幅相片,
但似乎太小了。
兼賣西螺特產豆角,
不知道甚麼東東?
也有賣胚芽米、芋香米等。
要先付款,
取餐區在小窗口,
沒有送到餐桌上。
米糕30元、素食碗粿30元、
四神湯35元、豬血湯30元、
魚丸湯30元、豆皮肉羹35元等,
都是銅板價小吃。
記憶中的麻糬,
就是要用筷子,切八段。
本店使用西螺濁水米。
木雕母雞孵蛋。
牆上有阿扁的相片,
應該是綠色選民,
這是個人政治信仰。
點了碗粿及豬血湯當午餐,
國民小吃,百元有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