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鄉雲林縣古坑鄉棋盤村,
古地名為棋盤厝,
昔日此地秀才高中任官,
回鄉豎旗祭祖御賜旗幟,
在家門前豎立旗竿掛御賜旗幟,
因而得名「旗竿者」,
後來居民將「旗竿厝」變音為「棋盤厝」。
台灣光復後改為棋盤村,
村轄內部落有:
棋山(舊名棋盤厝)、興園(舊名麻園仔)、
興東(舊名內庄仔)、新厝(舊名新厝仔)、
棋頂(舊名崁頂)等五部落,
面積12.3605平方公里,人口數2,628人。
斗六市梅林里
進入古坑鄉棋盤村新厝之梅南橋橋頭。
斗六梅林里梅南橋頭,
附近堤岸施作人行步道,
有涼亭可以短暫休憩。
梅南橋
是斗六市進入古坑鄉棋盤村之重要橋樑,
曾經被大水沖跨,剛施作新橋樑。
梅南橋頭
梅南橋
颱風天被大水沖跨,
新橋剛完工沒多久。
梅南橋橋徽
梅南橋
大紅色樑柱很美吧?
梅南橋往棋盤村方向,
道路兩旁都沒有住家。
往棋盤村新厝,
道路經過二高橋下。
棋盤村興園,
就是我老家,
以前名稱麻園仔,
因古坑鄉另有蔴園村,
同音易搞錯,
好像我在讀國中時改名,
僅是個小村落。
棋盤村興園棋北橋,
我讀國小時候沒有橋,
下大雨河水很大,
都要成年人揹一個比較小的,
手拉兩個比較大的過河。
棋盤村棋山國小前道路,
我上(放)學必經的道路。
棋山國民小學,
是我的母校,
我是第18屆,要畢業時候,
我們都自我調侃是豬八戒,
當時一個年級有兩個班,
現在因鄉下地方就業機會較少,
人口外流,加上生育率降低,
一個年級僅有一個班,
一班僅十餘人甚至個位數。
每次回老家,經過校門口,
仍會停留看一下。
棋山國民小學,
好像以前全名是棋山國民學校,
可能實施全民國民教育後,
由小學改成學校。
棋山國小大門口
還可以看到國父銅像,
沒有被政治偏激人士破壞。
新庄村進入棋盤村隧道(二高)
2024年3月8日下午
自己駕車返鄉,
為參加隔壁鄰居
堂伯父林着宗的喪禮,
雖然95高齡去世,
有某些地方當成喜事辦,
出殯沿途放鞭炮,
我們村莊應該是沒有這種習俗。
回到老家,
自己走在熟悉的道路上,
景物依舊在,但人事全非,
還記得小時候與鄰居的互動,
恍如昨日。
這座橋名稱:棋北橋,
可能是在棋山的北方吧。
中華民國八十七年元月竣工,
可能是改建過的,
因已經數十年了。
河流名稱:黃德坑溪,
小時候不知道甚麼名稱,
下大雨河床才會有水,
媽媽嚴禁我們到河床戲水,
因河水流速急,
容易淹死小孩。
多年前堤岸是以蛇籠塞大石塊,
防止下大雨河水潰堤。
以前常有大貨車
開進河床撿大石頭,
運到碎石場打碎,
當成鋪路材料。
這段路我不知走過幾百趟,
好像依稀看見遠處
還有爸媽模糊的身影,
應該是幻覺吧,
不可能的事。
棋北橋的橋頭
有雲林縣廣告公佈欄。
古坑鄉柑橘文化園區,
這有甚麼文化可言?不懂。
涼亭不曾看過有人坐過。
棋北橋的北端,
進入棋盤村興園入口。
朝東方向是往山上走,
我家在山上也是有土地,
種植麻竹筍、橘子、柳丁等,
小時候常上山肩挑竹筍等農產品下山賣,
累,累,累。
小小的芒果樹下
幾顆黃色柑橘,
壞掉丟棄的。
窄小的道路都沒有拓寬,
這是村莊的門面。
紅磚老屋,
小時候是碾米廠,
家裡沒有米都來這裡買。
這是我的老家,
很普通的房子,
目前是出租給他人居住。
回到老家,
像是短暫走回過去,
實際上歲月不饒人,
想走回過去,不可能。
因目前真實的世界
還沒有發明時光列車。
老家土地上的小廟,
不是土地公廟,
我們村莊角落都有小廟,
保護村民平安,
我媽常要我來這裡拜拜,
不知道是甚麼將軍,
都稱將爺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