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3日晚間,
自己徒步在嘉義縣
朴子市八德路隨意逛,
發現有扛棒台式國語:
「鐵支路公園」,就是鐵軌公園。
由國立故宮博物院院長吳密察
及朴子市長吳品叡共同題字的公告,
簡介這條五分鐵路的歷史典故,
40年代承載台灣經濟發展重責大任,
多半是載運各地的白甘蔗到糖廠製成甜蜜蜜的糖。
我小時候家裡農地也有種植甘蔗,
以牛車載到五分鐵路接駁站,
賣給台糖理當是拿現金,
我記憶是一半領現金,
一半強制農民要買糖,
我家裡有個古甕滿滿的都是糖,
嘴饞時就偷偷去抓一把吃,
被爸媽看到會挨罵。
我讀斗六高中時,
有位老師曾轉述民間傳說:
最憨(愚笨)就是種甘蔗給會社(台糖)磅(秤)。
政府(包括日據時期)佔盡辛苦農民的便宜,
收購甘蔗還要強制農民
跟他們買好多的糖回家囤貨。
鐵支路公園
是嘉義縣政府及朴子市公所
共同規劃而出的一條帶狀公園,
全長1,250公尺,
夜間還有燈光點綴其間。
這裡的部份路段
在日治時代原為垃圾場,
至1911年被興築成從蒜頭糖廠出發、
載運蔗糖及民眾的五分仔小火車鐵道。
當時台糖鐵支路全線通車時,
還同時載運貨物、沿海漁獲、
嘉南平原農產品等進入嘉義市區。
台糖鐵路影響擴及全台,
包括當時農工商業的每一個環節,
堪稱是台灣經濟起飛時的推手。
迨1960年代,
縮減客(貨)運行車路段,
小火車才改為西駛至朴子為終點,
朴子火車站以西至港墘路一段,
就僅供運送蔗糖之用。
到1999(民國88)年3月,
小火車正式走入歷史,
鐵支路被蒜頭糖廠拆除,
鐵路失去鐵軌與枕木,
同時失去其利用價值,
被放任其閒置荒蕪,
隨後成為當地居拿來種菜或
堆置垃圾與廢棄傢俱。
到整治工程完成,
成為現在美麗的「朴子鐵支路公園」,
沿線進行全面的綠化改革。
刺繡文化館
在朴子市文明路10號,
朴子曾是刺繡產業的重鎮,
當地的繁華景象反映在
大量外銷的刺繡藝品中,
包括八仙彩、門簾、枕頭套、被單、
布袋戲偶衣服、歌仔戲戲服、新娘嫁妝等,
遍及全台各地銷售,
展現出豐富的地方文化特色,
去參觀可以了解朴子市刺繡文化的奧秘
以前的台糖五分車鐵支路,
2004(民國93)年9月完工,
變身為一公里多的帶狀公園路樹。
公園廣設植栽、人工步道、
涼椅、夜間照明等,
附近居民夜間可進來散步、運動。
公園內有健身器材,
不用去健身中心,
這裡就有了。
美化工程完工,
提供了朴子市民回味昔時
追逐小火車抽甘蔗時的難忘情懷,
也成為當地的休閒遊憩空間與觀光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