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苗栗縣巨足登山協會
2023年12月1日辦理旅遊活動,
清晨七點多,
在二高台中清水服務區短暫休息。
清水服務區
位於國道3號高速公路172K+600,
地址:清水區吳厝二街87號,鰲峯山頂,
俯瞰清水區、台中港、高美溼地
及大甲溪出海口,視野遼闊。
清水服務區
號稱全台最美休息站,
不僅有幸福鐘、水族箱等好拍造景,
夕陽及夜景也很迷人。
黑頭、MAN的遊覽車
就是我們的包車。
上午九點多,
我們來到嘉義縣東石鄉
東石村觀海三路302號
凱旋海上旅遊公司,
要上船在這裡購票。
上船時,
海巡人員數人頭,
說船,實際上是膠筏。
在船上自己找位子,
位子底下有救生衣,
要穿上身,預防萬一。
船上女服務員介紹整個行程,
說話像唸書一樣,
因為客人上船,
她講的內容千篇一律都相同。
座位全搞定,
船長坐在最高處,
啟動引擎出發了。
船頭(尾)處有兩個黑色桶子,
是盛裝自來水用的,
只有這裡能儲水。
開航了,
快樂出帆台語歌曲響起,
大家快樂唱歌。
輕快歌曲再度響起,
大家又唱又跳。
單趟航程約20~25分鐘,
遠處有兩根好像是小燈塔,
船就從這裡出海。
船靠近才看得清楚,
燈塔有梯子可以爬上頂端。
淺灘區有好多的蚵架。
臺灣牡蠣養殖的方式
有撒佈式、插竹式、棚架平掛式、
棚架垂吊式、浮筒延繩式
與浮筏垂吊式等六種。
棚架平掛式養殖
設備成本較高,
但是成長的速度較快與均勻,
也較少受蚵螺的危害。
棚架垂吊式養殖
適合在波浪小的海岸進行,
棚架須架設在低潮線下深約1公尺處。
漁民以膠筏拖著棚架出海。
討海人在海面上
與大自然挑戰,
尤其是寒冬,
極為辛苦。
散佈在海面上的棚架
應該是有劃分是誰屬才對。
我們09:21出航,
10:04靠向外傘頂洲土地,
時程約40分鐘,
可能我們的航速稍慢。
船靠沙灘,
我們逐一下船,
踏上浮動的國土-外傘頂洲。
我首次登上外傘頂洲土地,
在這裡留影紀念。
我們在這裡團體照合影紀念。
我曾經問船長,
這樣全新的一艘膠筏,
要500萬元嗎?他說差不多。
船上借我們一人一支鏟子,
沙灘試挖看看,
有沒有甚麼寶可以挖。
外傘頂洲
是台灣沿海最大的沙洲,
現存面積約1,000餘公頃,
因形狀似傘得名。
外傘頂洲
行政區域屬於雲林縣口湖鄉,
但如今絕大部份位於嘉義縣
東石鄉外海10餘公里處,
主要因濁水溪泥沙沖積而成,
是雲嘉南國家風景區的景點之一。
近年來因河川興建攔砂壩,
導致沙源減少而逐漸縮小,
嘉義沿海也因此逐漸失去屏障。
外傘頂洲上現已無常住人口,
上面的塭港堆燈塔是沙洲唯一的燈塔。
西元1914年興建的,塔身為鋼架塔。
外傘頂洲上燈塔的興建,
係因其所在之長約5公里、寬1.2公里的浮動沙丘,
經常隨潮汐忽隱忽現,
會影響附近水道船隻的安全,
乃興建本燈塔。
因燈塔建立於沙洲上,
因此不斷飄移,
也不斷面臨地基遭沖毀的危險。
燈塔前後已重建多次,
創下臺灣與世界燈塔史上,
燈塔重建次數最高的紀錄。
1960年代,
外傘頂洲曾居民逾千人,
用茅草、竹子搭建的上百戶
簡易房舍自成聚落,
雜貨店、藥鋪等一應俱全,
居民普遍仰賴捕魚、養蚵維生,
自給自足,人丁興盛就像座
與世隔絕的海上島國。
強勁的風飛沙在外傘頂洲
造出約2、3層樓高的小山,且能蓄水;
從層層交錯的山谷底部隨手挖掘,
沁涼甘甜的淡水立刻湧出。
20多年後,
洲上堆疊成峰的沙丘,
經數次颱風侵襲,與沙洲流失、漂移作用,
逐漸夷成平地,
居民到處挖掘也找不到淡水飲用,
只有陸續遷離。
我們在外傘頂洲活動約一小時,
回到船上準備返航。
船上已擺放滿桌美食,
我們搭船還包括午餐。
午餐採自助方式,
自行取用。
穿藍色POLO衫是船長,
在掌控船的方向與速度。
船尾螺旋噴濺起好多的水泡。
船上有告示:
本船限乘60人,
我們一車42人,
沒有超過限制。
船上KTV音樂聲響個不停,
營造熱鬧氛圍。
沒有很久時間,
大家都吃飽了,
上岸後,
不用再上餐廳用午餐。
船長及服務人員沒有一起用餐,
他們代辦外送上船。
11:45船即將靠岸。
我們由售票處出來,
結束外傘頂洲美麗的行程。
俗語說:靠山吃山,靠海吃海。
這裡是海,
當然要靠海討生活。
烤鮮蚵,200吃到飽。
看看就好,不要全信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