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27日
我們巨足登山協會
赴新竹縣尖石鄉李崠山、
泰平山、1690峰及馬望僧侶山登山。
入口處有李棟山莊,
兩側像春聯白底紅字:
山門不鎖待雲封
莊院無燈等月照
這裡有一個老兵的故事,
1949(民國38)年不得已離開大陸,
住在尖石鄉山上,
這裡可以讓山友簡單住宿、用便餐。
2019年山莊廚房失火,
加以屋主朱老先生已90多歲,
難以自理生活,
遂將山莊交給第二任莊主蔡清郎先生管理。
可能前一晚這裡有下雨,
路面略潮濕。
路徑有點陡,
但有樹根可以止滑,
還算好走。
有條土石路
也是通往李崠山,
但較迂迴,
我們沒有走,
要走小山路才像爬山。
沿途也有繩子可以拉,
減輕雙腿的負擔。
李崠山莊出發,
已經爬1,300M,
登山口路線是車道,
距離稍遠1,838M,
李崠山古堡剩下193M,
快要到了。
李崠山位於新竹縣尖石鄉馬美部落,
海拔1,914M,擁有一等三角點。
李崠山
因視野遼闊,
日據時期台灣總督府在此地
建立李崠隘勇監督所,
修築堡壘,配備兵力,設置大砲,
以監控附近的三光、
秀巒、 玉峰等泰雅族部落。
泰雅族人曾在此地與
日本軍警發生過激烈的戰役。
1906(明治39)年,
佐久間馬太出任第5任台灣總督之後,
採行強硬政策,
欲以武力迫使台灣原住民完全歸順,
1907年起實施「五年理蕃計畫」,
對不願歸順的原住民部落發動軍事征討。
1911(明治44)年,
新竹廳廳長親率二千名兵力
與泰雅族人在李崠山數度激戰,
雙方死傷慘重,最後日軍攻佔山頂,構築砲台,
附近部落曝露在日軍砲火射程範圍,
不堪砲火轟擊,只好向日軍歸降。
1912(大正1)年,
當地泰雅族人又起而反抗,
破壞隘勇線,襲殺日本軍警,
於是總督府再發動大軍征討,
並於李崠山構築更堅固的砲台堡壘。
1913(大正2)年,
日軍在李崠山頂設立討伐隊司令部,
並由新竹、宜蘭、桃園三個方同步進軍,
最後各部落只好繳械投降。
現存的李崠山古堡,
即是1912年所建構的李崠隘勇監督所。
歷經百年歲月,古堡的格局大致完整。
四邊形的城堡,長邊約28公尺,短邊約22公尺,
大門設於西北側,門外設一牆堵, 以防砲火攻擊大門。
堡壘四壁及稜堡共有31個射口(銃眼),
堡壘牆壁厚達60公分,上層採砌磚,
下層以鐵絲混凝土構成,中間夾以土壁。
李崠山古堡短暫休息,
接著走訪附近山丘。
密密麻麻地的雜樹林,
不太好走,
山友沿途綁布條,
所以還好不會迷路。
沿途落葉很多,
應該不是常被踩踏。
有幾棵大樹,
山友在這裡拍照留念。
這段路實在看不出是有人走過,
沿路雜草、落葉好多,
如果不是有人帶路,
我是不敢一個人走。
泰平山,
海拔1708公尺,無基石。
我們在這裡合照。
沿途樹林長得密密麻麻的。
中途又有一座山,
1690峰,
以數字命名覺得很奇怪,
無基石。
這段路一樣看不出是有路徑,
有人帶路就跟著走。
森林間,
午後容易起雲霧。
路過一小段水泥路面,
路旁有樹幹鋸成一小段,
應該是打孔後種植菇類。
在這裡又是換一條山路走。
在竹林間行走,
感覺也很不錯。
又要走另外一座山,
距離沒有很遠。
我喜歡沿路拍照,
所以常與押隊的走在一起。
倒下的樹幹,
剛好稍低頭就可以通過。
沿路上上下下的,
還好不會形成負擔。
在一棵大樹旁,
請山友為我拍照留念。
在迷濛的山林間行進,
有些詩情畫意。
這條路線算是中級山縱走路線,
路徑偏冷門,路況算還好。
馬望僧侶山
三等三角點6268號,
高度1,528M,
是李崠山向東延伸的稜脈,
亦是昔日的泰雅古道,
是李崠山事件中進攻深山的路線之一。
沿途為美麗的原始茂密森林,
及數個杜鵑林山頭,
起伏不大,生態豐富。
山友也是喜歡沿路拍,
就當成到此一遊紀錄。
終於下山了,
可以喘口氣了。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