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蕉碼頭,
位於高雄市鼓山區蓬萊路23號,
原名為香蕉棚,依山面海,
正對高雄港,隔海與旗津為鄰,
北有西子灣、壽山,
東有西臨港線自行車道及鹽埕老街,
為高雄市歷史建築之一。
於1960(民國50)年,
臺灣香蕉大量出口日本,
自台灣各地運來的香蕉,
幾乎全由高雄港載運出口,
賺進大筆外匯,
外銷金額僅次於稻米及砂糖。
初期沒有任何特殊設備存放,
將香蕉露天堆置,任其日曬雨淋。
為提昇香蕉品質及因應
香蕉生產數量逐日增加,
於1963(民國52)年,
新建雙層香蕉棚,
可放置香蕉23,300簍(每籠48公斤)。
為配合早期裝置香蕉竹簍之堆疊方式,
主體建築的柱距較一般倉庫密集,
又因香蕉存放空間需要通風,
則以露天方式建造,
為高雄港唯一一座開放式的倉庫。
高雄港3號碼頭,
創建於日治時期的
第一次築港工程(1908-1912)。
初期沒有任何特殊設備以供存放,
將香蕉露天堆置,
任其日曬雨淋、腐壞,
為提昇香蕉品質及因應香蕉生產數量遽增,
主體建築的柱距較一般倉庫來的密集。
2009(民國98)年,
高雄市河邊餐飲集團結合北京全聚德烤鴨,
歷史建築香蕉棚重新命名為香蕉碼頭,
委外規劃經營。
高雄市政府港市合一的政策推動下,
歷史建築空間再造,
餐飲業者集體努力下,
為香蕉棚注入新的生命,
便以昔日存放的香蕉為由,
於2010(民國99)年正式更名為香蕉碼頭。
香蕉碼頭內部空間一樓
為臺灣特色伴手禮、香蕉故事館、
主題式商店及國際郵輪進出關口,
二樓則為獨一無二的海景宴會用地,
並備免費停車場。
在先天的優勢及多元的規劃下,
成為今日高雄觀光碼頭的新指標。
在先天的優勢及多元的規劃下,
成為今日高雄觀光碼頭的新指標。
彌勒財神爺在這裡守護業者賺大錢。
阿嬤古早味作為香蕉故事館門面。
香蕉故事館內部有詳細說明,
不用人工解說,一看就懂。
元氣苦力,
吃苦當作吃補。
一簍簍的的竹編香蕉簍子。
幾十年前老照片,
看出勞工的辛勤付出。
小學生的課桌椅
來這裡充數。
多年前的老火車
在這裡進出碼頭。
多年前的老雨衣,
現在已經看不到。
以前勞工忙碌中
有一杯暖茶可以喝,
算是人間美味。
蕉農開墾區,
老鐵馬已經很難再現了。
交通資訊
自行開車:
國道1號-高雄交流道下-中正一路至四路-大公路-七賢三路-蓬萊路。
大眾運輸:
搭高鐵至左營站下或搭臺鐵至高雄站下-轉搭高雄捷運至西子灣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