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島原名火燒島,
屬於火山集塊岩構成,
四周為裙狀珊瑚礁所繞,
位於臺東東南方33公里的海面上,
面積約16平方公里,環島長約20公里,
島民多為臺灣本島移居者,
民國50-60年間,
居民以捕魚維生,魚肉、地瓜、花生為主食。
綠島最早見於清嘉慶15年之台灣府輿圖纂要,
該書以火燒嶼指稱綠島。
道光9年台灣採訪錄書中,
記載漢族入墾綠島時,
方使用火燒島之名稱。
民國38年,
台東縣第二任官派縣長黃式鴻先生,
於當年5月21日赴島視察,
覺其名稱不雅,提議更名,
及於當年8月1日,
火燒島正式正名為綠島。
綠島監獄,
屬法務部矯正署下屬單位,
興建於民國61年9月,
土地總面積為3.7公頃,
監內佔2.7公頃,監外為1公頃;
全部建築物有內外辦公室各1棟,
日新堂1棟,獨居房170間,
雜居房48間,鎮靜室3間,
隔離舍20間,工埸、炊埸、發電機室、
洗衣工埸、佛堂、收容人浴室、
員工餐廳(兼教室)與浴室各1間。
主要收容最難以管理教導的犯人,
屬於高度管理的監獄。
也因為收容一清及治平專案等
黑道大哥級人物而聞名。
戒嚴時期,
上手銬搭直升機直飛綠島,
偶而在電視上會看到。
日治時期,
也曾在綠島設置火燒島浮浪人收容所,
當時日本人囚禁的所謂浮浪人,
其實大多為黑道分子。
選擇此島的原因是四面環海,
犯人脫逃困難。
1950年代,
火燒島浮浪人收容所轉型為監獄,
後來轉型為重刑犯和幫派份子的收容所。
綠藝工坊,
展售人犯所製作藝品。
綠島曾經是世界上監獄密度最高的島嶼,
主因綠島面積不大,
縱使人犯脫逃,
也沒有地方可以跑。
監獄門有前方豢養數隻小山羊,
拔些草給牠們吃,
胃口很好,搶著吃。
小小的島嶼上有綠洲山莊、
臺灣綠島監獄、
綠島技能訓練所等
3所不同型態的監獄。
小山羊所居住的小屋,
造型很迷你可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