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9日上午10:00
我們綠島旅遊,
參觀大白沙、海蔘坪及觀音洞過後,
接著來到國家人權博物館(綠色山莊)。
1970年2月8日(農曆正月初三)
國防部台東泰源感訓監獄,
爆發台獨政治犯的二次革命,
事件主要核心人物鄭金河(雲林北港人)、
陳良(雲林土庫人)、詹天增(台北瑞芳人)、
鄭正成(台北泰山人),
以上4人原是海軍陸戰隊1074部隊充員兵,
參與1960年蘇東啟台獨案入獄、
江炳興(台中大里人,原陸軍官校學生,因亞細亞同盟案入獄)、
謝東榮(嘉義六腳鄉人,
原在新竹湖口裝甲兵部隊服役,
因「軍隊是人民公社」反動文字案入獄),
舉事未成,
乃携所刼槍彈逃入台東山區,
軍方動員進行圍山搜索,
6人於一週內先後被捕。
本案經軍法審判,
蔣介石於4月16日接獲參謀本部上報後批示:
「如此重大叛亂案,
豈可集中綠島管訓了事,
應將此六犯皆判刑槍決,
而賴、張、李三犯以警衛部隊士兵
而竟預聞逆謀不報,
其罪難宥,應照法重處勿誤。」
國防部
在綠島趕建高牆式監獄,
於1972年竣工,
將泰源監獄與各地軍事監獄中
的思想犯遷置於此,
並完全保留昔日高聳的圍牆、
鐵絲網、操場、禮堂、八卦樓,
稱為國防部綠島感訓監獄,
即綠洲山莊。
綠洲山莊
是典型的封閉型監獄,
有禁閉室及52間大小牢房,
四周高牆聳立。
監獄主體
是牢房建築,
內部結構為六角形,
伸出4棟監舍,
內部共分為8區,
大小牢房共52間。
每區沿著中央長廊,
兩邊為囚室。
走進綠洲山莊,
內部展示許多舊時代相關史料,
窄小的監獄、幽暗沉重的氛圍籠罩著,
那份沉重仍然在其中揮之不去。
監舍間的草地
是供政治犯放封之用。
1950(民國39)年初期,
因台灣各地監獄的政治犯人滿為患,
大部分被送來綠島,
接受無止盡的勞動與思想改造,
因此這裡成為最大的勞改集中營。
這裡重現過去的中隊
房舍、上課區、廚房等,
窄小的走廊感受到當年的戒備森嚴。
在窗戶上有小空洞,
可以監看每個人犯的一舉一動。
經由監看孔洞,
可以看見栩栩如生的蠟像,
在不大的囚室中約住20多人,
每個人必須輪流相疊側睡,
甚至難以翻身。
廁所就在角落,
矮小圍牆,
根本毫無隱密性可言。
柏楊(bo'yáng),
基督徒,原名郭定生,
後來改名為郭立邦,
最後又自己改名叫郭衣洞,
曾用筆名鄧克保。
出生於河南省開封市通許縣,
祖籍為河南省輝縣常村鎮。
自稱出生在1920年前後,
1949年,到台灣。
1953年,發表平生第一篇文章。
1960年,開始以柏楊之名寫作雜文專欄。
1968年,因大力水手事件,被判處死刑,
後改判為有期徒刑12年,後又被減為8年。
1977年4月1日獲釋,實際被囚禁9年又26天。
影響兩岸中國人數十年的人物,人文大師,
從1950到2004年,十年小說,十年雜文,
十年牢獄,五年專欄,十年史學寫作,
十年人權,有華人處,就流傳著柏楊的作品。
2008年4月29日凌晨一時十二分,
柏楊因為肺炎在台灣逝世,享年89歲。
柏楊曾於1999年推動綠島人權紀念碑的落成,
圖為柏楊重回綠洲山莊獄中,
留下紀念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