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6日
我們頭份中區扶輪社
中國江南5日旅遊,
中午在江蘇省無錫梁溪區
清名橋街區,
又稱清名橋歷史文化街區,
是大運河畔典型的江南水鄉,
以古運河為軸,
由寺、塔、河、街、橋、窯、坊等景觀組成,
始建於明代,清名橋則是街區內的標誌。
2014年6月22日,
被列爲世界文化遺產。
(因為照相機臨時故障,所以照片朦朦的)
清名橋
是南長街上的標誌性建築,
也是街區得名之由來,
更是無錫市區現存規模最大的古代石拱橋,
為明代萬曆年間,
寄暢園主秦燿的兩個兒子捐資建造,
因兄弟倆的名分別是太清、太寧,
因此各取一字叫做清寧橋。
清康熙8年(1666年),
無錫縣令吳興祚重建。
道光年間,
因諱道光皇帝的名字旻寧,
改名為清名橋。
咸豐10年(1860年),
太平軍興,橋毀,
同治8年(1869年)重建。
我們漫步在這條臨河的老街上,
恍若進入歷史迴廊中。
清名橋古運河景區
跨塘橋廣場分布於跨塘橋東西兩側,
它位於南長街段及南下塘西側,
西沿金鉤橋街,北臨永樂路,
南長街、南下塘、古運河從中間穿過。
清名橋歷史文化街區
是無錫的文化發源地,
中國近代民族工商業發祥地。
清名橋
是無錫古運河上最古老、規模最大、
保留最完整的單孔石拱橋,
建於明萬曆年間,
距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
歷史上,清康熙、乾隆兩位皇帝,
多次南巡經過清名橋。
清名橋
位於古運河與伯瀆港交匯處,
跨越運河,清代多次重修,
現存橋重建於清同治8年(1869年)。
該橋系單孔石拱橋,全長43.4公尺,
頂面寬5.5公尺,高8.5公尺,
橋孔跨徑12公尺。
橋身全用花崗石構築,
橋形雄偉古樸。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