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25日義大利當地時間上午10時許,
我們來到羅馬(Roma)的萬神廟(Pantheon),
又稱萬神殿,20多年前,我曾經到這裡。
古羅馬時期的宗教建築,後改建成為教堂。
西元609年拜占廷皇帝將萬神廟獻給羅馬教皇卜尼法斯四世,
後者將它更名為聖母與諸殉道者教堂(Santa Maria ad Martyres),
這也是今天萬神廟的正式名稱。
萬神廟圓形主體的前方有寬34公尺、深15.5公尺的柱廊,
共有16根柱子,每根都是用整塊的花崗岩製成,
柱子高12.5 公尺,底部基座直徑1.43公尺。
有一個中央豎立著高大的尖頂方碑的噴水池,
方碑基座雕有古羅馬神話場景,
這一噴水池就是羅馬萬神殿的前庭。
萬神廟最初的歷史
該廟由屋大維( Gaius Octavius Thurinus )的副手阿格里巴所建,
是紀念屋大維打敗安東尼(Antoni)及克利奧帕特拉(Kleopátra)。
但是這座最初的廟宇在西元80年被大火焚毀,
到125年才由喜愛建築的羅馬皇帝哈德良(Mémoires d’rien)下令重建,
並在新廟柱廊的山花上刻上M·AGRIPPA·L·F·COS·TERTIUM·FECIT字樣,
意即呂奇烏斯的兒子、三度執政官瑪爾庫斯·阿格里巴建造此廟。
這段文字讓人們誤以為柱廊是阿格里巴時期遺留下來的,
直到1892年才發現柱廊所有的磚頭印記都是125年左右,
才證實整幢建築其實都是哈德良時期修建的。
609年,羅馬教皇卜尼法斯四世
更名為聖母與諸殉道者教堂,
這也是今天萬神廟的正式名稱。
變身為教堂的萬神廟也因此逃過中世紀的劫難。
文藝復興時期該建築物成為義大利建築師學習的對象;
1435年,羅馬元老院宣布對萬神廟建築進行保護。
萬神廟今天依然是義大利的一個教堂,
這裡定期舉行彌撒以及婚禮慶典,
它也是全世界遊客競相前來的觀光景點,
以及建築史上重要的里程碑。
萬神廟的主體呈圓形,
頂部覆蓋著一個直徑43.3米的穹頂,
是建成後到1436年間最大的穹頂。
穹頂的最高點也是43.3米,
頂部有一個直徑8.9米的圓形大洞,
用於採光,可惜我的照片容納不下。
這個洞也是萬神廟唯一的採光點,
光線從頂部照射下來,
並隨著太陽位置的移動而改變光線的角度。
萬神廟整幢都用混凝土澆灌而成,
當時使用的混凝土是來自拿坡里(Napoli)的天然火山灰,
再混入凝灰岩等多種骨料。
然後在建造穹頂時,
將比較重的骨料用在基座,
然後逐漸選用比較輕的骨料向上,
到頂部時只使用浮石混雜多孔火山岩。
另外,穹頂的厚度也逐漸削薄,
從穹頂根部的5.9米一直減少到頂部的僅1.5米。
萬神廟自文藝復興時期以來就是偉人的公墓,
這裡埋葬的除了埃馬努埃萊二世(Vittorio Emanuele)外,
包括意大利著名的藝術家拉斐爾和卡拉齊(Annibale Carracci)等人。
萬神廟今天還是意大利的一個教堂,
這裡定期舉行彌撒以及婚禮慶典,
同時是義大利建築史上重要的里程碑。
20多年前,我第一次到這裡參觀,
內部正在進行整修,
看到一堆鷹架架設在室內各角落。
整個內部毫無支撐,建築技巧很高超。
萬神殿內有7座壁龕,
分別供奉聖母瑪利亞(Madonna)、耶穌基督(Jesus)、
戰神朱利奧·凱撒(Giulio Cesare)及其他英雄的雕像。
萬神殿內側面的小堂,是拉斐爾、義大利國王埃瑪努埃爾二世、
翁貝爾托一世和他的妻子瑪爾蓋麗妲王后等重要人物的長眠之地。
外國人比較沒有陰陽之分,
死後安葬在室內,
這在我們中國傳統觀念是無法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