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巨足登山協會一行80餘人
2015年1月25日新北市貢寮區福隆山
連走桶盤崛尖登山活動,
走過福隆山及大湖崛山,
下午兩點多,
來到桶盤崛尖。
我們來到草嶺古道埡口,
海拔約330公尺,
這裡處於迎風面,終年強風吹襲,
高大的喬木不容易在這裡活著,
以耐風寒的芒草為主,
這就是地名取為草嶺的由來。
清同治6年(1867年)冬,
台灣總兵劉明燈北巡噶瑪蘭,
在這裡遇上強烈的東北季風,
取易經「雲從龍,風從虎」,
揮毫以蒼勁的草書寫一「虎」字,勒刻於巨石上,
左下角的落款則為「臺鎮使者劉明燈書」,
以鎮風魔,就是現今的「虎字碑」。
日本文化人類學家伊能嘉矩
在1897年10月8日看到虎字碑,
寫出以下的文字:「接近嶺頂時,
新路與舊道會合了。這裡有一塊大石,
約六尺長,石面平滑,刻有草書體的虎字,
筆勢雄渾,右側刻有同治六年冬,
左側也刻有臺鎮使者劉明燈書等幾個字。
這是由台北進入宜蘭的越嶺道在修復的時候,
所建立的歷史紀念物。
附近沒多遠的地方就是嶺頂,
也就是基隆郡與宜蘭郡的分界線。」
虎字碑雖鎮不住東北季風,
挺過百餘年的歲月風霜,
如今成為草嶺古道珍貴歷史遺跡,
列為國家三級古蹟。
碑面外側的巨岩壁尚有其它刻文,
右側是類似道家符咒的圖案,
左側則為似草書的文字。
這些圖案及文字是後人新刻上去的,
字跡勉強可辨讀出「民國OO臺北白OOO書」等字,
所刻的文字,典雅古樸,並不減損虎字碑的光輝。
然而其行為不可取,應當遏阻這種歪風。
草嶺古道埡口路旁,
有座以石材做成,
形式古樸的福德祠,
建築年代比虎字碑還早,
供奉的是土地公與土地婆,
顯示先民箄路襤褸時,
撫慰昔日往來古道旅人的心情。
祠內外環境乾乾淨淨的,
有恭奉茶水、糖果及米酒,
也有人燒香,可見平日有人來維護拜拜。
公老尊萬世,神正享千秋。
我們同團山友紛紛在這裡拍照留念,
並小憩幾分鐘。
山之巔,
看似有一座四腳亭,
可惜這山不是我們今天目標,
所以只有過而不入。
路旁有石砌路面及護欄,
應該是下大雨時,
山上的雨水匯集這裡而下,
為保護旅客安全,
特施作一小段護欄及路面。
四方亭,
擁有四方展望,
恰如其名,視野遼闊,
累了可以在這裡坐下來,
小憩片刻再出發。
這裡路幅很寬,
汽車應該可以開上來,
一旁有石階步道,可以直線下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