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愛鄉
位於南投縣東部,
為該縣兩個山地原住民鄉的其中一個,
另一個為信義鄉。仁愛鄉幅原闊擴,
其前身為臺中州能高郡的蕃地,
行政中心設於霧社,位居中央山脈之上,
地勢高峻陡峭,觀光事業發達。
戰後於1946年4月1日改設鄉,
隸屬於台中縣能高區。
1950年10月改隸南投縣。
全鄉幅員廣闊,面積1,273平方公里,
與雲林縣相近,是全臺灣面積第三大的鄉鎮。
仁愛鄉境內居民
以原住民泰雅族、賽德克族、布農族為主,
日治時期最大規模的原住民抗日事件—霧社事件,
牽涉到兩個問題:
一是山地勞役剝削問題;
一為原住民與日本人通婚問題。
事件發生前,
霧社一帶高山族被動員從事多項勞役,
勞役過重,日警威逼甚厲。
且對於低廉的工資,
日警又有帳目不清,
或心存欺騙之嫌;
至於婚姻問題,
日本領台之初,
鼓勵日本警察娶各社頭目或有地位者之女兒為妻。
但有些警察在日本內地早有妻室,
來台後有娶山地女子為妻,
這些山地的所謂內緣妻,
往往會在日警離開之後被遺棄。
領導霧社事件的頭目莫那魯道,
他的妹妹就是嫁給日本巡查,
但數年被拋棄。
貴為頭目之女竟被拋棄,
族人當然不滿。
霧社事件的導火線,
起因於一場婚宴,
1930年10月,
賽德克族馬赫坡社(今仁愛鄉廬山溫泉一帶)
頭目莫那魯道的家中正在為一對社中的男女舉行婚禮,
婚禮盛宴當時,剛好日警吉村經過門前,
莫那魯道的兒子塔達歐莫那延請吉村入內敬酒,
吉村嫌塔達歐手不乾淨,不願受酒,
塔達歐強請飲酒,吉村以手杖敲打他的手
,雙方因此衝突撲鬥。
翌日,塔達歐攜酒前往警所賠罪,
但是吉村不理。社眾相當不滿,
新仇舊怨一起湧上,但又怕日人報復,
大家遂決定先發制人。
願意參加此一行動的,
除馬赫坡社外,
還有霧社群中的的司克社、塔羅灣社、
坡亞倫社、羅多夫社、荷歌社等6社。
10月27日上午,
霧社公學校操場正在舉行聯合運動會,
全體人員正舉行升旗典禮,
突然有原住民青年闖入會場,
舉刀砍殺台中州理蕃課顧問管野政衛,
緊接著埋伏在四周,
由小莫那率領的原住民青年隊一擁而上,
將現場日本人全數砍殺。
老莫那也引率壯老年族人發難,
沿途襲擊霧社的統治中心霧社分室、
警察駐在所、郵政局、
警察及教員宿舍、日本商店,
並切斷電信電話線,劫收武器彈藥。
這一役包括能高郡守在內日本人遇害者132人,
受傷215人,台人有2人被誤殺。
霧社事件歷經50餘日始告平息,
霧社參加反抗的6社原有人口約1,400人,
最後剩下500人。
事平之後,
總督府以主謀罪名將6社頭目十餘人處死。
其餘族人則被強制遷住羅多夫、西巴島二社。
翌年,
日警再唆使親日的原住民加以突襲,
造成200餘人被殺害。
台灣總督府自詡理蕃政策成功,
但霧社事件可說是一大衝擊,
不僅震驚日本當局與國際社會,
在西來庵事件以後,
是臺灣人日治期間最後一次激烈武裝抗日行動,
迫使總督府不得不再檢討其原住民政策,
總督石塚英藏、總務長官人見次郎、
警務局長石井保、臺中州知事水越幸一均引咎辭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