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7日上午9時
我們走在屏東縣浸水營古道,
又稱三條崙古道,
海拔介於200公尺~1,450公尺之間,
西起枋寮鄉水底寮大漢林道23.5K登山口,
越過中央山脈東下台東縣春日鄉,
是臺灣最早開闢且橫斷中央山脈的道路。
浸水營古道的開闢,
要從1874年(清同治13年,日本明治7年)的牡丹事件開始,
琉球王國船難者因誤闖台灣原住民領地而遭到出草身亡,
日本因而出兵攻打台灣南部原住民各部落的軍事行動,
以及隨後中日兩國的外交折衝。
這是日本自從明治維新以來首次向對外用兵,
也是中日兩國在近代史上第一次重要外交事件。
日本首次侵略,
影響清廷積極治理台灣山地計畫,
當時在臺灣北、中、南
各開築越嶺道通往東部,
最先是便於蕃族姻親和官道,
浸水營的前身還未成形前的情況,
1882年清廷另闢三條崙
官道貫穿中央山脈的低點,
至此浸水營的前身已具規模。
從三條崙至巴塱衛
(大武)的道路全長47公里。
日據時期1906年,
清三條崙官道順理成章
為日人對排灣族的理蕃道,
也因位於中間的浸水營警駐在所
是越嶺道的最高點而更名。
州廳界址的說明牌,
說的是日治時期,
台灣總督從台東廳啟行巡視浸水營古道時,
高雄州知事及各級官員都在這裡迎接。
此地終年雲霧深鎖,
年雨量高達5,200mm,
又因地勢平坦易積水,
所以取地名為浸水營,
這裡也是縣界,
所以我處的地方橫跨屏東、台東兩個縣。
這裡標高1,437公尺。
1914年南蕃事件(浸水營事件),
日本警察為確保其統治地位,
強制收繳臺灣少數民族獵槍,
引發以力裏社為首的排灣人的反抗,
道路沿線的日本警所都被焚燬,
所駐日警全部被斬首,
戰爭迅速蔓延整個恒春半島,
所有排灣人部落都奮起抗日,
日警動員2,190人進行討伐。
雙方激戰3個多月,
日本總督徵調海軍第十艦隊兩艘驅逐艦,
從枋寮外海炮轟山地部落,
夜晚則以強烈探照燈照射,
震懾當時還不知電燈為何物的排灣族人。
最後排灣人終因物質條件太差,被迫投降,
日軍方面死亡107人,
而排灣人遭炮火、地雷殺害者則不計其數,
日人加強整修這條道路成為浸水營越警備道路,
全長約49.1公里,即為今日的浸水營古道。
日治時期,
日本人亦6次修建清朝的三條崙道,
使之成為鎮壓當地原住民排灣族的理番道路,
也因為道路經過的最高警備據點,
浸水營駐在所於1901年設立,
此後路名改稱為浸水營越嶺道。
經拓建的浸水營越嶺道路徑,
大致與三條崙道相同,
當時是東部水牛、黃牛
向西部輸出的唯一通道,
同時也是東、西部
往來的電報及郵遞路線。
間隔了七年三個月又廿天後,
2022年3月27日
我再度來到浸水營古道,
我們搭乘黑色高級8人座轎車。
出發前在路標前,
留影紀念。
在高山上,
看雲霧飄渺,
好像是在當神仙。
浸水營古道的正式入口,
往這裡走。
兩旁都是森林老樹。
浸水營警察官吏駐在所
在1905 (明治38)年即出現在文獻上。
浸水營駐在所就在上方,
僅剩一塊台地,甚麼也沒有,
駁坎是僅存遺跡。
順著道路痕跡走,
絕對不會錯。
我們在這裡短暫休息,
喝口水。
整理背包再出發。
開始下毛毛雨,
有山友穿雨衣。
山間小徑,
霧濛濛一片。
老樹可能順著陽光生長,
橫擋在路中央。
古里巴堡諾駐在所、
新出水出駐在所及
出水坡神社遺跡就在附近,
據悉出水坡駐在所
僅剩下約3米長水泥基座。
日本人在台灣設立的神社有分格位,
剛開始並不積極設立神社,
後來才在州和郡陸陸續續建造神社,
神社大多建在平地,
日本人希望藉神社教化原住民,
所以也開始在古道或部落建神社。
出水坡祠即建在清水古道上,
因為神社有分等級,
不能成為“社”的稱“祠”,
因此又稱為出水坡神祠,
因為祠規模不大,
不見得可看到鳥居的構造,
裡面通常祭祀天照大神。
我們在這涼亭休息用餐,
下毛毛雨,
穿雨衣勉強可以吃午餐。
近中午一點再度出發。
出水坡山三角點,
留影紀念,要排隊。
下來交叉路口,
距離0.039Km,
就是39公尺。
看見姑仔崙溪的河床了,
表示浸水營古道已經走到終點。
清代溪底營盤遺址,
浸水營古道於1885年開通後,
即設置溪底營,
為清領時期通行古道的
官吏商旅選擇歇宿的地點。
山友在姑仔崙吊橋橋頭集合。
走上姑仔崙吊橋,
接近終點了。
在吊橋上看姑仔崙溪。
姑仔崙吊橋東側終點。
浸水營古道在
台東縣春日鄉的入口。
入口處有一木製涼亭,
樑柱有原住民雕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