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18日我們澎湖旅遊活動,
來到西嶼鄉二崁村聚落,
二崁聚落座落在漁翁島東岸的ㄧ個小凹地中,
聚落東西兩邊各有一高地,故稱二崁(崁是高地的意思)。
全社區由單一姓氏-陳氏宗族組成。
外牆上幾片高低錯落的紅瓦,
白字醒目地書寫著一首首以閩南語發聲的詞句,
不似律詩亦非絕句,這就是二崁的流行音樂-褒歌。
所謂的褒歌,
有點類似客家人的採茶山歌,
流傳在傳統鄉民社會裡,
以傳唱來表達情感的即興作品。
二崁人最早由中國大陸前來定居,
褒歌的傳統可能是從大陸流傳而來,
因為可以獨唱、也可以對唱互相褒獎,
所以被稱為褒歌。
褒歌
傳達情緒所發展的一種鄉土文學詩歌,
不強調格律,能讓人隨興創作與輪唱,
成為普羅文學之一。
民國初年至40年代褒歌至為盛行,
二崁人能在抬槓或農作漁撈時,
來上即興一褒,猶如即興歌王。
褒歌文化成為二崁最珍貴的文學資產,
二崁庄村內阿公阿嬤閒暇時相聚,
不時來個褒歌,
文人雅士對褒歌進行田野調查與資料建構。
二崁褒歌,
唸唱皆宜,
內容以生活點滴為素材,
農耕魚忙、四時節慶、人情冷暖,
乃至於男女情愛滿腹牢騷,
祝禱或鬥嘴都可成為褒歌題材,
只要有情欲抒,四句成對,
即興發揮均得以來上一褒。
澎湖褒歌
有特殊的唱腔與曲調,
最重要的都是用最通俗的詞句,
隨性的以七字一句、每首四句方式完成,
格律類似古詩,呈現吟唱者的心情轉折,
抒發內心之外,也可即興互相褒貶,
藉事隱喻古今及民俗風情等。
二崁褒歌,
曲調簡單,取材平易近人,
文字童叟皆詣,縝密反映生活百態,
逗趣又具有人際對話的功能。
走在二崁巷弄間,
對著牆上一首首傳達二崁人生活萬象的褒歌,
大膽放聲唸唱出來即使音律古怪,
卻能莞爾一笑。
褒歌是以傳唱的方式流傳,
這種僅經由口耳輾轉傳述,缺乏文字紀載,
有瀕臨失傳的危機,為繼續保存澎湖褒歌,
澎湖縣政府大力的宣傳推廣澎湖褒歌具有的獨特性,
並積極培養人才,解決人才傳承的問題。
二崁人將褒歌融入生活,
喚起對於二崁重要的傳統技藝的重視,
這裡有一間主題褒歌館,
到二崁的觀光客皆可請當地老年人,
為您吟唱一曲有趣的褒歌,
古老的原音重現,
感受獨特的曲調及唱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