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10日我們中港溪太極拳協會,
師兄姐滿月圓森林遊樂區一日遊,
離開後,來到新北市三峽區清水祖師廟,
寺廟正式名稱是長福巖,所拜神明清水祖師,
確有其人,俗名陳昭應(一說為陳榮祖、
陳昭或陳應,1047年-1101年),
法號普足,本籍福建省永春縣小岵鄉,
是北宋時代福建泉州安溪的高僧。
由於在安溪清水巖修道,
被尊稱為清水祖師。民間俗稱「祖師公」。
圓寂後,原屬於佛教禪宗的清水祖師,逐漸民間化、道教化,
被安溪人視為地方最重要的保護神祇。許多安溪人以種茶為業,
加上清水祖師以求雨聞名,被視為安溪鐵觀音的保護神。
後來安溪信徒遷移來臺,為求神佛庇佑,
於是帶著清水祖師一同跨海來台。
下圖大殿正面,觀音石柱材料來自五股區觀音山。
三峽清水祖師廟,建於1769年(乾隆34年),
外觀美輪美奐,木刻、銅塑、石雕繁複多變,
為其他一般寺廟所不及,被視為本土民間藝術殿堂。
1833(道光13)年,因地震損毀而重建。
到1895年時又慘遭日軍焚毀,
4年後(1899)在地方士紳籌畫下二度重建。
第三次則在臺灣光復後,由三峽當地知名美術家、
畫家、教授、議員-李梅樹先生(1902-1983年),
1947年主導重修三峽祖師廟,對其建築與設計頗下苦心,
他主張祖師廟該成為一座融合中國歷史、文化及寺廟藝術的廟宇,
同時因其本身的西畫素養,使祖師廟又加入西洋美術色彩。
長福巖銜牌懸掛在寺廟前方屋簷下
廟前中央大門左右各一隻公母石雕獅子
廟中柱子依主題可分為雙龍柱、單龍柱、花鳥柱及有對聯的圓柱,
其中以正殿三對最為精緻。此外,柱礎在鼓身的弧面上,
則依諧音雕了許多含吉祥意的圖形如 :螃蟹(甲第)、雙魚(餘)等。
至於龍柱上頭的柱斗,則是刻有希臘柱頭風味的樹葉圖形,
顯現祖師廟中西合璧的特色。
正殿前御路
(正殿前,左右兩階梯間,有面雕成騰龍或龍頭狀的石板座,稱為御路。)
古代封建制度下,此御路僅皇帝方能通行其上,
一般人或轎夫則自左右階拾級而上。
目前御路已無此功能,若為立體鏤刻者,
皆以鐵條封住防護,僅存裝飾功能。
側門龍柱,廟內奉祀太陽星君。
為道教的太陽神,主掌太陽。
道教尊稱「日宮炎光太陽星君」,
又稱「大明之神」,俗稱「太陽帝君」、「太陽公」。
太陽帝君乃陽剛之神,司日之運行,掌火焰之輕重,
日由東升,再由西墜,光熙普照大地,
施恩萬民,凡世人代代祭祀之故。
廟正殿奉祀清水祖師神像
長福巖龍邊奉祀清水祖師神像
整座祖師廟乃是以石為基、以木為頂的建築,
採五門三殿式的格局,廟頂層層疊疊,
每根脊上都有富麗堂皇的裝飾。
廟內無處不雕、無處不琢。
最精彩的是廟中的石雕、石刻,
不論就技巧與手法都是民間藝術之最,
其師傅中不乏已列國寶級之人物。
銅雕、木雕、石雕是祖師廟最引以為傲,
也最特殊之處,大異於一般寺廟的彩繪裝飾,
其題材多出自中國民間故事、神話或歷史典故,
另外還有許多他處所看不到的動物題材。
下圖是廟前銅雕獅子,頭頂被摸到發亮。
屋頂和屋簷下方的樑架,金碧輝煌、琳琅滿目,
尤其是人物的雕刻栩栩如生。廟中全以石材為壁,
圖案以民間故事或歷史典故為題。
龍柱為臺灣廟宇最常見之物,但一廟中頂多二、三對,
而祖師廟內全部完工時,有156根之多。
大殿頂螺旋藻井,
一般廟宇只有在中殿及三川殿才有藻井的裝飾,
李梅樹先生為使得整座廟宇顯現更華麗、更尊貴,
故大量採用藻井裝飾,各藻井的風格亦力求變化,
成為三峽祖師廟的一大特色。
欣賞祖師廟木雕作品必須抬頭仰望,
在雀替、彎拱、屏窗、上檻、斗座上,
處處可見精采絕倫的作品。
人物雕刻取材歷史小說故事,
每件人物雕刻都引經據典,
包括封神演義、三國演義、東周演義、漢唐演義、
隋唐演義、後七國志、二十四孝等中國民間流傳耳熟能詳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