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17日澎湖3日遊,
翌日在所住宿飯店用過早餐後,接著第二天的行程。
8點多就在附近海岸認識石滬。
吉貝居民通常都把距離海岸比較近,
退潮時水深不到1公尺的石滬稱為「淺滬」或「高(音kuan5)頂滬仔」;
而把離海岸比較遠,退潮時水深還有1公尺以上的石滬稱為「深水滬」。
我們這團集體脫下鞋子,捲起褲管,
跟導遊下水體驗當吉貝嶼漁民,在石滬內捕捉魚蝦。
在構造上,無論是淺滬仔還是深水滬,
都有簡單型(籠仔圈)及有滬房的兩種類型,
吉貝絕大部份的石滬都建在礁岩旁邊,滬堤多會有一端和礁岩相連,
方便漁民上下滬堤。一般都稱石滬和礁相連的那一端為「滬頭」,
另一端則稱為「滬尾」,滬尾的末端要稍微向內捲曲,
以減少游入石滬的魚再游出堤外。
一些離礁岩稍遠的石滬,要在滬堤的某一端,
增建一道連接到礁岩或岸邊的矮堤(腳路),
除方便漁民通行外,也具有阻止魚兒過路的功能。
「印仔腳」這口有一端和礁石相連的石滬,則因為滬堤上的側風太強,
而在滬堤內側增建一道很長的「腳路」,以增加滬主巡滬的安全。
石滬,是小團體的合作漁業,建造一口石滬,
就像成立一家公司,需要先行募股招集股東入股,
由股東一起來修建。石滬的股份數少則3到4股,多則10幾、20股,
甚至30幾股,一般多在7股上下。每一股也可以再分成若干小股,
由股東衡量自己的能力來決定認股的額度;
可以自己獨立認 一股或多認幾股,也可以幾個人合認一股。
募股的對象大多以親族為優先,其次才會選擇朋友;
因此吉貝石滬的股東常常具有血緣關係,
幾乎每一口石滬的股份都有以某一姓氏為主的現象。
吉貝又自古就有同姓聚居的傳統,所以石滬的分佈也具有明顯的地緣關係。
例如呂姓多聚居在碼頭東側,因而碼頭東側的石滬就大多是呂姓人家所建造的;
聚居在村廟東邊的陳姓人家,則被迫改到後面山的礁坪上去建石滬,
而西崁的石滬則多由聚居在村廟西側的莊姓族人所擁有。
填滬的工作並不是一年四季都可以進行的,
像冬天就因為東北季風太強,水溫太低,就無法工作。
而可以填滬的季節也會因為潮汐而有其時間上的限制,
通常都是在漲潮時先到海邊敲擊玄武岩,
收集石頭,等到退潮時才能去填滬。
如果填滬的地點水比較深,工程的進度也會因為必須潛下水去工作而受到一些影響。
因此一口石滬常常必須花上許多年,甚至十幾年才能完成。
下圖是在石滬內發現的海星。
有滬房的石滬工程都比較大,
通常會把滬房和「伸腳」分成兩階段來處理,修理的時候也是一樣。
滬房由所有的股東共同完成;而伸腳的部分則根據股份數,
分成若干段給股東自行負責去修造,每一段的長度還會依照海水的深度調整。
為了防止糾紛,股東們在動工前都會先開會決定相關的規約,
並且將內容詳細的記錄在俗稱為滬簿的文書上,以便用來約束股東們的行為。
欣賞過石滬,我們打包行李,
在導遊帶領下來到吉貝碼頭,將要搭船離開吉貝嶼。
交通船逐漸駛離碼頭,
回首向吉貝嶼揮手說再見。
搭船回到白沙鄉赤崁村37-4號北海遊客服務中心,
導遊引導我們到二樓餐廳用午餐,
有同團遊客夫妻檔外出逛逛,
回到擺放行李處看不到人,
問半天才找到餐廳,菜已經出了一大半。
用過午餐,遊覽車又載我們當採購團,
進入澎祖海產店採購澎湖名產,
花些錢買食品,給導遊面子。
要賺你的錢,
歡迎光臨 澎祖名產
WELCOME TO PENG-TSU MARKET
來自澎湖的新鮮 健康 美味
碼頭花圃上有3個彩色小風車,
吸引觀光客注意。
五顏六色的小風車很吸睛,
白砂漁港停放多艘漁船。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