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16日上午參加苗栗縣政府活動,走到農委會苗栗區農業改良場內,發現有台灣蠶業文化館,苗栗縣我已經住了數十年,還不曾進入這個館參觀過,機會難得就近去看看吧。蠶業文化館位於苗栗縣公館鄉館南村261號,介紹蠶絲的歷史發展、絲路等,另外還展示蠶業技術演進的各項機具、文物等。台灣蠶業始於清朝首任台灣巡撫劉銘傳,自1886年起,倡導農家栽桑養蠶,並行繅絲。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台灣蠶種製造場曾達41家,年繁殖外銷蠶卵15萬張。1973年,政府輔導設置蠶業生產專業區,蠶種、蠶繭外銷,表現更為突出。1991年以後,外銷受限及生產成本遞增,遂逐年減少養蠶。
苗栗區農業改良場於1996年開始建館,1998年10月落成啟用,創立目的在於藉典藏台灣蠶業文物、展示台灣蠶業技術演進、提供最新蠶業資訊及動態展示活動,以傳承台灣蠶業文化,兼作為自然教育及觀光休閒農業之場所。
我還記得在讀國小時候,學校老師要我們養蠶,觀察從出生、吐絲到死亡,放學後還要忙著到或荒郊野外或山上採桑葉給蠶吃,感覺很忙碌,天天抓蠶也不會害怕,現在要我去摸它,軟趴趴的,看起來有幾分嚇人。
台灣蠶業文化館外觀
蠶蜂昆蟲教育園區導覽解說動線說明
蠶業生態展示區入口
蠶業文化館內緇絲機
手工緇絲機,這位女仕很認真在工作,那是假的人。
手紡機
捲線器
真蠶絲製品鑑別法
尚未處理過的蠶絲外觀
家蠶的內部器官有腦、神經器官、消化器官和生殖器官等。從解剖的蠶體上,可見蠶體中間有一條直腸子從頭部觀 穿到尾部,稱為中腸。
蠶的一生,蠶蛾破繭而出之後,壽命約略只有1-5 天,因為這個階段只是為了交配產卵,不需要任何的食物。
蠶的一生
蠶業模擬分佈
採收桑葉收穫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