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書名:新世紀管理大師The Capitalist Philophers:the geniuses of modern businesss−−their livestimes and ideas


貳、作者:安竹‧蓋柏(Andrea Gabor),齊若蘭翻譯


參、出版:時報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肆、出版日期:200111


伍、內容摘要:


新世紀管理大師The Capitalist Philophers:the geniuses of modern businesss−−their livestimes and ideas ),著者安竹‧蓋柏(Andrea Gabor)經由本書冷靜透過歷史鏡頭,探討「人」──史隆(Alfred Sloan)、杜邦(Pierre du Pont)、麥克納馬拉(Robert McNamara)、杜拉克、巴納德(Chester Sarnard)等十三位管理大師之管理觀念,重新審視美國管理根源,刻畫出該國管理學發展的故事,分析熱門新觀念,是管理人應閱讀的經典著作。區分如下:第一章∕科學管理之父──泰勒。第二章∕後科學管理之母──傅蕾特。第三章∕美國企管界的哲學家國王──巴納德。第四章∕人際關係學派的始祖──羅里斯柏格與梅岳。第五章∕將數字管理引進科學管理的新時代──麥納馬拉。第六章∕從人際管理理論到系統動力學──馬斯洛與麥克雷格。第七章∕品管運動與學習型組織的先知──戴明。第八章∕在乾草堆中找針的經濟學家──西蒙。第九章∕史學家與企業執行長──錢德勒與史隆。第十章∕大思想家──杜拉克。


著者安竹‧蓋柏(Andrea Gabor)目前擔任紐約市立大學巴魯克學院(Baruch College)教授,曾任《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資深編輯與美國《商業週刊》企業策略及科技線編輯,另有著作《發現品質的人》(The Man Who Discovered Quality)及《愛因斯坦的妻子》(Einsteins Wife)。


本書作者安竹‧蓋柏(Andrea Gabor)闡述二十世紀泰勒等管理學思想家的管理哲學,這些資本主義的哲學家長久以來,建構我們對企業與管理的觀念,為明日企業領導人提供重要洞見。任何一種管理哲學,都是以著作當時之時空背景與社會文化為基礎,並非憑空想像出來的。如果僅由表面理論去研究,隨時空的轉移,都將可能流於空泛。一定要將其思想根源一起掌握住,則每一種管理思維都將具有歷久彌新、永恆存在的長久價值。


陸、心得報告:


二十一世紀的企業競爭激烈,一方面以產品、價格、品質、成本、服務、產品差異、市場區隔等方式擊敗競爭者,另一方面又以產品通路、專利、仿冒、保護、開放、壟斷、獨佔等手段相互競爭。企業管理人唯有勇敢的另循行銷管道,為自己開闢出一條新道路,在新環境中大顯身手,透過「價值創新」創造新需求,新需求帶來銷售的增加,使得大量生產與成本下降,成本下降又進一步促使銷售價格下降,再進一步刺激新需求。


「管理」屬於一門藝術,猶如藝術家在現有的原料選擇不同的成分,以不同的份量來調和不同的元素,完成作品之全部過程。在於不同時期、不同領域、不同背景,該將何種管理觀念發揮到何種程度,必須結合不同的觀念而形成一套完整的模式。


「績效」即是追求成本最低與數量最多,管理績效全賴「機械」與「技術」。展望新世紀,管理思維將面臨新衝擊。宏觀方面,組織將走向網路化與虛擬化經營型態;微觀方面,因知識資源取代傳統的勞力、機械設備與土地,成為創新與生產力之來源,使得知識工作者成為管理應用主要對象。


本書第一章「科學管理之父─泰勒」,泰勒致力於發展管理科學,專長於因應新科技為企業帶來的新挑戰,打破怠工習慣,高舉威權管理旗幟,將工作、機具與維修技術標準化,對於工人施加嚴密控制,提高生產力,對於美國工業帶來深遠影響。但其缺點是為考慮到生產流程中的巨大變動性,加以不善於處理人際關係,其理論中以提出的勞工問題解決方案,造成之負面效應,幾乎淹沒工業化所帶來的進步。


泰勒一生與其世界觀,猶如象徵二十世紀初期理性主義精神興起,而理性主義精神塑造現代工業面貌,其最偉大貢獻乃是工業化成功關鍵主要依賴運用科學管理方法,尤其新興企業,規模與格局均龐大,管理工人不能使用人盯人,管理小工廠的散漫模式,來管理眾多員工與產品。必須依賴科學管理,制度化,設計一套管理方法,使員工有一套制度可遵循,制度看似很複雜,代表已經進入科學化管理方式,也是運用科學化薪資計算方式,員工上下得以提高生產力,為私人也為企業賺更多的錢。


本書第七章「品管運動與學習型組織的先知-戴明(Edwards Deming)」,被譽為品質大師,是統計學先驅,品質運動創始者之一,提出全面品質管理(TQMTotal Quality Management),六年代,在日本廣為推行後,使其產業脫胎換骨,以耀眼的高品質產業,聳立於國際經濟體系。他認為,產品品質是一種「以最經濟的手段,製造出市場最有用的製品」,他不停地灌輸日本人「品質散佈在生產系統的所有層面」的觀念,更指出品質不良的責任,有百分之八十五以上責任可歸咎於管理不良。TQM原本使用於產業界,在看到TQM的優異成效後,日本與美國的教育體系,亦開始引進TQM,他相信唯有高階主管才有能力改革整個系統,因此,高階主管必須學會接受他人的批評,看清楚自己的管理哪裡出了問題。主張企業主管應將公司視為一個相互依賴的系統,與供應商成為合作伙伴,重新關注顧客與市場研究,重視團隊合作與員工訓練,且與員工建立新的互信關係,不是憑藉恐嚇、高壓手段管理員工。其管理轉型十四要點如下:


一、創建改進產品與服務的一致目的。以提昇競爭力、永續經營及提供工作機會。


二、採用新哲學。管理階層必需領悟這種新挑戰與責任,來領導改變。


三、停止依賴大量檢查來改善品質。把品質從開始就築入產品裡,以消除大量檢品的必要。


四、停止以低價得標的採購方式。考量全面成本降低才是問題解決重點;儘量使單一品項,只有一供應來源,並與各供應商建立長期互信合作關係。


五、持續改進生產及服務系統。因而不斷提昇品質及生產力,並降低成本。


六、建立在職訓練制度。訓練是品質改進的一個關鍵環節,必會帶來永久益處。


七、建立領導制度。管理的工作不是監督,而是領導。


八、驅逐恐懼。一個人要在沒有恐懼時,才會有最佳的表現;要讓員工都能真心地為組織工作。


九、撤除部門間的藩籬。各部門的人應如一個團隊般工作,以預見產品或服務的生產及使用時的問題。


十、取消為員工任意訂立的口號、標語、訓示、或目標。這些只會帶來挫折及怨懟,因大多問題的成因是來自系統制度,是在個人改變能力之外。


十一、取消為員工訂立的工作標準配額;用領導制度來替代。取消管理工作的數字目標;用領導制度來替代。


十二、清除員工以工匠精神為豪的障礙。從僅對數字負責改為對品質負責;取消年度績效考核。


十三、鼓勵每個人積極地進修與自修。使員工熱切於學習與自我成長。


十四、採取行動完成轉型。由上而下貫徹上述各原則,讓管理轉型成功為每個人的責任。


戴明(Edwards Deming)反對傳統的績效評估與論功行賞制度,他相信,企業不需要靠操控員工,來激發員工的表現。美國企業大都僅追求短期利潤,缺乏新產品與服務的計畫,以保持公司的活力,致無法持續提供更多工作機會。面對這種不利局面,戴明認為,美國企業必須依照前述十四點確實執行,所以,企業管理人首要之務,在於「學習如何改變,接受重大變革」,領導企業改變為適應時代需求的經營體。


本書第十章「大思想家-彼得•杜拉克(Peter F . Drucker )」被譽為管理學之父,是偉大企業的鼓吹者,可說是管理思想及智慧的泉源。「企業必須以市場為導向」信念是他輔導企業的中心思想,企業市場導向可透過顧客滿意,對組織績效有正向的間接效果。市場導向的企業須考量組織創業精神與顧客滿意度,唯有充分了解顧客所關切的需求,審視經營策略與方針,始能獲得消費者的認同,進而增進企業之績效。近年來,社會邁向知識經濟之時代,在以知識為主的時代中,最重要的是能夠即時掌握有效的知識,與顧客之需求,進而發展出企業無可取代的know-how,促使企業持續成長、經營。這些知識將成為攸關今後企業是否能持續擁有競爭力,不斷自我提升績效的重要資訊。因此,企業在導入市場導向的過程中,所考慮的不再是單方面的考量其影響組織績效因素,而是牽涉到更複雜的組織創業精神與顧客滿意,所以企業管理人必須了解顧客要的是什麼,審視經營策略與方針,才能得到消費者認同,增進企業績效。隨著知識經濟時代來臨,企業的經營環境面臨很大的改變,傳統的土地、金錢等資源已不再是唯一競爭優勢,取而代之是知識的運用,企業面對這一波大環境的變革,是如何以分權管理方式,來達到組織有效運作?


傳統的策略聚焦在生產力,其基本公式「產出除以投入」;換言之,要提高企業競爭力,一是將投入最小化,另一是將產出最大化。惟本觀點僅能適用在現有市場與競爭範疇中,如涉及創新問題,生產力觀點將毫無著力點,因創新不能單以投入、產出二者衡量。


「創新」觀點可以分為二派,一派將創新視為隨機發生的事件,討論企業家精神,嘗試與錯誤,由失敗中學習等,最早提出此觀點的是經濟學者熊彼得,此學派被稱為「熊彼得學派」。此派問題在於隨機的創新很難學習,所以所創新算是一種賭注。另一派將創新是同系統化過程,討論創新的模式、思考方式、理論、方法論、分析框架,以及機會最大化、風險最小化等問題。


企業要做到經營標竿,管理方式大致可分為「集權式管理」與「分權式管理」,哪個重要?取決於企業所經營的環境與未來所要完成的任務。多年前,成功的企業家傾向於「集權式管理」,量大而變化少的工作,財物控管、集團化模式,藉由嚴格的財物控管與威權紀律,帶領龐大的企業。前者如位居塑膠產業龍頭,近年又投入石油市場的台塑集團與台積電專注於晶圓代工生產,後者如積極朝向多角化經營的宏碁集團,「分權式管理」好處在於做好專精,靈活打仗,依靠知識經濟賺錢的企業,產品生命週期相當短,很快就會被競爭對手的新產品所取代,組織一定要做到快速反應與專注在專精領域兩項特性,在整個企業集團中,最能夠熟知整個產業脈動的往往是集團底下最前線單位,總部必須在不違背經營大原則下給予高度的自主權,使各單位獨立作戰,才能達成企業的經營目標。這些企業不但各自在不同領域中創造出經營佳績,在管理上也成為後代創業的學習標竿。但是就管理層面嚴格來說,一個企業為集權組織或分權組織,很難以二分法來明確劃分,只要不是完全的集權,業界多數認同為分權化組織,無論企業是採取何種經營方式,最終目的都在於提升企業競爭力。新一代的管理者挾資訊科技這個新武器,改變企業界的風貌,新科技帶來新優勢,得以決策於千里之外,不僅可以運用科技來掌握資料,也得以掌握客戶對於產品的反應。


    我國目前經濟,已經由傳統產業轉型為奈米高科技產業,固然應引進各路專家學者之優良管理技術,惟應注意,各種學說有優點,同時也有其缺失,所以,企業要提高勞動生產力,其得以使用方法如下:


一、        提高工作績效:材料、機械、工具等影響效率因素,隨時多作研究與改進,以最少投入成本獲得最高經濟效益,達到真正合理有效。


二、        員工應有合理待遇:主管人員應設定合理分享員工與投  資者,所以除了工作方法應改進,搭配獎金制度激勵員工士氣,優質員工才不會外流。


三、        確保產品品質:要求員工於材料進貨時,應要求品質合於規格,做好每一步驟,可以省下檢驗成品功夫,日本產品在世界上暢銷原因,即是認真講究「高品質」。


四、        自動化生產:將生產或加工設備改為自動化機械,將增加  總固定成本,惟所增加單位產品固定成本,分攤額小於單位變動成本(人工成本)時,走向生產自動化,使產品在價格上更具競爭力。因生產機器亦需要逐年折舊,在詳細成本效益分析計算後,可以發現自動化比多用人工合算時,即表示自動化可行。


五、        生態環境影響競爭能力:在經濟處於低迷情況下,那些尚能在世界市場競爭,並保持優良表現的國家,全靠企業經營的真實功夫─「生產力」所發生的鎮定作用。


六、        企業成長靠智慧:企業採取降低品質以降低生產成本,維持舊價格與利潤,也有採取犧牲利潤維持原有品質與價格水準,自行吸收成本上漲。均屬懶惰經營法,除非在國內受到壟斷性保護,在競爭性市場上必將遭勤勉有為企業對手所淘汰。所以,追求企業長期生存與成長,必須在經營管理上,平時鍛鍊改進缺失、預備景氣便差時,應付艱苦挑戰所必須透支的體力。


七、企業追求生產力:生產力指「投入」(資源成本)與「產出」(成本效益)之比率,「投入」低於「產出」幅度越大,就有越高的生產力。企業追求提高生產力過程,早期追求工廠勞動者的生產力,中期追求企業體系生產力,近期則追求全國性生產力。近期國內外市場競爭壓力日增,應該盡量設法發揮國家生產力。


八、政府協助企業:要提高全國生產力,應改善企業的生態環境,需要依賴公部門協助。生態環境包括經濟、財稅、金融、政治、教育、交通、科技等部門法規制度與承辦人員之態度。需將國家當一大規模之企業來經營,學習德國與日本等,協助農工商企業達成「提供滿意服務」與「賺取合理利潤」目標。政府施政過程中,事事講求謙虛、時效、成本、效益與目標,而非僅求手續齊備,甚至推拖拉,不管企業之方便與利益。


九、企業強化技術創新:「事業經營企業化」是企業經理人首要之任務目標,乃指「有效」達成「合理目標」,應對下述五項相關因素下功夫,現代化知識管理、整體化管理制度、理智化參與決策過程、有效化授權與控制、待人如己之用人與領導。今後企業努力重點,應由市場行銷導向、產品技術創新及投資可行性研究等三要素互相連貫。


 


陸、結論


「新世紀管理大師」所探討的十三位管理大師,例如使隆(Alfred Sloan)、麥納馬拉及巴納德(Chester Barnard)等均不僅是哲學家,也是實踐家,渠等雖無超人一等之領導才能,因為創造嶄新的公司形式,或改變企業經理人對於管理的想法與作法。新近企業管理者,往往能看到既有競爭者看不到的現實情況,他的工作是階段性革命,必須不斷挑戰現狀,留意自己所作所為是否有失當之處,或是哪些事情可以做得更好、更有效率,最重要的是當發覺有改革必要時,必須立即展開行動,認清現實與發動適當的回應行動。


不同的行業特性、社會文化背景,適用的管理體系均各有差異。不同的管理理念在運用程度拿捏上,需基於當時、當地的社會文化背景,以及企業本身的經營特性與當下的發展階段,經過全盤考量後,找出最適合於自身的管理制度,絕非全套移植使用。所以,不同的管理理論或觀念所代表的,可能是不同背景或典範下的產物。企業想要有未來,不可輕忽突創造未來的機會,由於企業為此需要付出相當大的代價,如果成功,通常會創造出新產業,不只是新產品而已。企業文化契合市場脈動就會成功,外在環境改變,企業文化也必須隨之改變,新的企業文化講求速度、大幅度變革與建設性衝突。


柒、參考文獻


一、書籍


1.安竹‧蓋柏著,齊若蘭譯,2002,新世紀管理大師,台北:時報出版社。


2.陳定國著,1983,有效經營,台北:元照出版公司。


3.John wareham著,林麗寬譯,1993,「卓越主管」何處尋?台北:天下文化。


4.Thomas J. NeffJames M. Citrin著,鄒應瑗譯,2001,「50位頂尖CEO的領袖特質」,台北:元照出版公司。


5.朱博湧、江逸之、王慧馨、宋健生、黃仁謙、黃正凱著,2006,藍海策略台灣版,台北:天下文化。


6.W.Edwards Deming著,戴九永譯,1997,戴明的新經濟觀,台北:天下文化。


7.Peter F. Drucker著,陳琇玲譯,2001,成效管理,台北:天下文化。


8.Michael E.Porter著,應小端譯,2001,波特看日本競爭力,台北:天下文化。


二、網站資料


彼得杜拉克 網路,對文化的影響比對經濟大」(2000


http://www.techvantage.com.tw/content/011/011114.asp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ensh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