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宜蘭地區 (91)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蘇澳冷泉,堪稱稀世鎮寶,為東南亞獨一無二之低溫碳酸礦泉冷泉,且泉溫經年保持約22℃左右,水色清澈,位於冷泉區位在蘇澳鎮北方中央山脈板岩區,泉水出露處是在蘇澳鎮北的蘇北裡冷泉路七星山嶺西側(海拔228公尺)山腳地帶,約在蘇澳車站前方約300公尺之處。此處曾經為清朝提督羅大春開鑿的蘇花古道起點,立有開路紀念碑與羅提督興學碑,目前均移置於晉安宮旁。

    蘇澳冷泉的水質透明,可飲用也可沐浴,酸鹼值為pH=5.5,水中含碳酸根離子68ppm,鈉離子14.3ppm,鈣離子10.7ppm,以水質分類屬於碳酸氫鈣泉,也是臺灣唯一的碳酸氫鈣泉。由於蘇澳冷泉含有大量二氧化碳,使魚蝦無法在此中生長,昆蟲掉入水中不久也死亡,曾被誤認為是有毒的泉水。台灣日治時期,日本軍人竹中信景無意發現此泉水清涼可飲,喝起來還略微甘甜,就此才有蘇澳冷泉之名。

    日治時期,有不少學者投入台灣泉水的研究,其中有提到蘇澳冷泉者有五篇,原幹洲(1937)指出,蘇澳驛的北邊,大約有二町距離的七星山下面,有碳酸氣和碳酸水湧出來,它是竹中工場作碳酸水(彈珠汽水)的原料,旁邊就是庄營的公共浴池,溫度約21度,入浴後就會感到爽快的氣息,在夏天,晝夜都有浴客擁入。冷泉對下列疾病有相當的療效之功能(以下療效僅供參考):胃腸疾病(胃病、胃酸過多)、腰酸背痛、慢性肺炎、腎結石、膀胱結石、痛風、糖尿病、各種慢性肥胖症等有良好的醫療效果。

    日治時期,有廠商看中含富豐二氧化碳的冷泉,在冷泉區內的七星山下,開設台灣第一家氣水廠-七星涼()水廠生產出現今所謂的「彈珠汽水」;日人中村真一運用冷泉特質,設廠於白米橋邊製「羊羹」。而聰明的蘇澳人也將「牛舌餅」、「麻糬」等產品結合冷泉製作出口味具獨特的蘇澳冷泉特產。

wensh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0) 人氣()

    南方澳,原是宜蘭縣蘇澳鎮的小漁港,地處優勢又臨近太平洋黑潮與親潮交會處,不但魚貨種類豐富,更素有鯖魚故鄉之稱,加上遠洋漁業發展迅速,成為全國3大漁港之一,可停泊千餘艘漁船,天然地形相當隱蔽,並為東部遠洋漁港重要港區。

  南方澳漁港三面環山,地形隱蔽且近漁場,為天然良港,與其對面的島以砂洲相連成陸連島,因而造就成一道天然防波堤。豐富的人文色彩、加上豐富的漁產,是許多遊客採買新鮮海產的盛地,南方澳依地形而規劃三處的魚港,其中兩處開放為觀光漁市,第一漁市位於漁港路南方澳漁會旁邊,第二漁市則位於南寧路南興出入海洋管制所旁,稱內埤漁港,也是海鮮零售市場,第三漁港則於進天宮前,是進出大型圍網漁船及遠洋漁船停泊港,這裡魚貨以整箱為單位,屬於大盤式的交易。

    南方澳漁港,是個開發相當早的小漁港,南方澳於1923年開港,當初一直是日治時期重要的漁港,而日本人也引進得相當先進的漁業技術,也奠定南方澳地區豐富的資源。漁港開建時,僅居民10多餘戶的小漁村,為新建漁港的利用與繁榮,從日本高知縣、愛媛縣、長崎縣招募漁業移民49戶,至南方澳定居,為獎勵這些漁業移民,除補助移民個人漁船、漁具、住宅、交通費用之外,也興建魚市場、曳船場、鰹節工廠等公共設施,帶動南方澳的漁業。

  在1960年前後,面積僅2平方公里的南方澳漁港,就居住了有25千人之多,因此入夜之後,往返的漁火相當頻繁,而這些來自各地的船員,也大大的活絡當地的經濟發展,在當時南方澳就有兩家大型戲院,也為當時繁華的景象,留下歷史的痕跡。

    南方澳大橋,1998年興建完成,於第三漁港外側進出航道上方興建跨漁港航道拱型鋼橋,以解決大型漁船無法通行之困擾,提昇南方澳漁港發展競爭力。造型優美之拱型鋼橋,除作為豆腐岩海岬及東側新建碼碩對外連絡之捷徑,與現有環港道路形成環狀網路,促進南方澳漁港之整體發展。

wensh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7) 人氣()

   羅東林業文化園區,位於宜蘭縣羅東鎮中正北路118號,早期是宜蘭羅東地區的木材集散地,佔地面積16公頃,曾經與阿里山、八仙山並稱為台灣的三大林場。1982年台灣停止木材砍伐作業後,林務局積極進行區內整建工作,完成相關建設,變更為羅東林業文化園區,植滿青蒼鬱鬱的樹木,使得園區環境更加自然舒適,尤其那撲鼻而來的植物芬多精香,讓人身心皆感到舒暢無比。

    園區內有自然生態池、水生植物池、水生植物展示區、運材蒸汽火車頭展示區、森林鐵路、臨水木棧道等設施。由於此處木林繁多,因而成為多種類的鳥兒覓食與棲息之處。傍晚時分,園區內自然翠綠的景緻和著鳥語聲,在夕陽的襯托之下顯得更加微美和諧。

    園區原為太平山林場之製材、貯木作業以及辦公廳舍,現有造型典雅,以檜木打造而成的竹林車站,過去伐木時期原為貯放高級木材的水域場所,隨著林業發展轉型,轉變為兼具環境教育、自然生態及休閒遊憩功能的貯木池,也有卸木平台、陸上貯木場、森林鐵道、蒸汽火車頭等,保存傳統林業文化,並賦予林業新的生命,也是見證林業運材史的最佳歷史地景。


羅東林業文化園區平面圖

wensh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7) 人氣()

    宜蘭縣大同鄉太平山國家森林遊樂區蹦蹦車(太平山森林鐵道),位於太平山莊茂興路線長度 2.5 公里,搭乘時間單程約20分鐘,票價假日150元,平日100元,每天上午7點開始售票,採現場購票,起站太平山莊,終站為茂興站,平日開車時間共8個時段、假日開車時間共9個時段。

蹦蹦車每班車載客量為90人,每個時段增開加班車一班,所以平日期間總載客量為1,440人,假日期間總載客量為1,620人。沿途風景秀麗山巒疊翠,可一覽太平山森林的壯麗,終站茂興站有自導式的森林步道,蕨類原生園區;位於茂興下方約3公里處有三疊瀑布,來回步行約3小時。
 

太平山蹦蹦車站

wensh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4) 人氣()

    翠峰湖,位於宜蘭縣大同鄉,太平山及大元山之間,約在海拔1,850公尺處,是為台灣最大的高山湖泊,其生態體系有別於一般湖泊,水源為附近山區雨水匯集而成,滿水期911月時,面積可達25公頃,湖深近7公尺;枯水期14月,此時湖面呈現一大一小葫蘆狀兩湖區,因湖的東側有頁岩滲水層,湖水不易蓄滿,乾季水位降低,水位差4公尺左右,露出大片水草地,每年如此循環。終年清澈未受污染,現為山地管制區。 

    翠峰朝日,是到太平山一遊者不可錯過的美景,湖水清澈且宛若明鏡,有翠湖倒影的美名,道盡湖光山色的寫照,翠峰湖畔並設步道供遊客遊湖賞景,是一番更具山林體驗的方式。

    翠峰湖,目前是一處森林生態保育區,依照山嶺脊線劃設縱面積約為160公頃,保護高山湖泊水體和野生動物等天然資源,涵蓋東側扁柏檜木天然次生林等等;翠峰湖海拔1,850公尺以下為草山地,植被以燈心草為主,湖岸的動物則有鴛鴦,是最珍貴的鳥類之一,翠峰湖北邊也有許多水鴨在這裡棲息活動,讓遊客來到翠峰湖能體驗大自然的奧妙。

 

翠峰湖

wensh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3) 人氣()

    牛鬥,位於宜蘭縣三星鄉,是鄰近太平山的小村落,旅客要到著名的宜蘭旅遊景點太平山森林遊樂區,享受一趟森林浴的休閒旅遊行程時,在半途中總會為「牛鬥」這地名標示牌而有些許困惑,怎麼宜蘭還有鬥牛的地方呢?其實這地名是牛鬥,這麼特別的名字由來正如其名,正是因為地形上某處形似兩牛相鬥的緣故,故名為「牛鬥」。

    太平山林木業興盛的時期,這裡還一度架設有月台、鐵軌、木造火車站及員工宿舍,宜蘭牛鬥的居民曾經多達一百多戶,大多以務農為主。林木業興盛時期過後,火車不開了,鐵軌也拆除了,只留下了一段淺淺的月台及老車站,現為當地居民的住宅。

    早期的牛鬥或書寫作「牛鬪」,大多在公家機關才看得到這樣的寫法,而現在的道路指示牌都已寫作「牛鬥」了。牛鬥之名,主要是因蘭陽溪北的雪山山脈,與蘭陽溪南的中央山脈的交會處,山形看起來便像是兩牛對峙相鬥一樣,故得名為牛鬥。後來經過風災、地震等大自然因素影響,山形變異,如今已不復見當日的樣貌了。

    當初日本人統治台灣的時候,也發現這裡地理環境的特殊性。兩頭牛相鬥,感覺好像會讓台灣人鬥起來、亂起來的感覺,後來便建造了牛鬥大橋,要用繩子把兩頭牛栓起來,不要讓台灣人鬥亂起來。現在徒留給現代人許多想像的畫面與空間。

    土場,位於宜蘭縣大同鄉,為出入太平山之門戶。「土場」在日語中是林業用語,意即木材聚集地或卸材場地。在日治時期至1982年停止開採太平山森林資源的期間,土場一直在森林開發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因其位於太平山山區的山腳地帶,以及蘭陽溪的河床邊,不管是以流水運送木材或是森林鐵路運送木材,土場皆具備了位置的優越性,成為重要的集散地帶,而山地與平地的折衝位置亦使土場成了太平山森林鐵路的起點,開採的木材資源、開採人員、森林鐵路的場站設施,種種皆為土場注入了強大的能量,使其在太平山森林資源開採時期扮演了一個至關重要的角色。

wensh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4) 人氣()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位於宜蘭縣冬山河風景區下游(宜蘭縣五結鄉季新村五濱路二段),占地面積24公頃,從2004年透過政府參促案,以OT(Operation營運,Transfer移轉;政府投資興建完成,委由民間機構營運,營運期滿,營運權歸還政府。)方式委由民間企業統一蘭陽藝文股份有限公司經營,透過政府資源結合民間機構共同營運,締造出藝企合作的最佳典範,讓傳藝中心不僅成為宜蘭的重要觀光景點,更使民眾能在從事休閒旅行之際,亦能親近傳統、體驗藝術之美。

      統一蘭陽藝文股份有限公司於2004年9月28日接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之委託,經營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宜蘭園區。統一集團企望善盡良好社會公民之責任,也是首次透過企業經營的形式跨足文化事業領域,結合統一集團的資源,利用創意行銷方式提升文化藝術產業的水準,經營充滿傳統藝術氣息的動態博物園區。 

  園區內的一廟(文昌祠)、二館(戲劇館、曲藝館)、三條街(民藝街、傳習街、臨水街)是旅遊觀光必遊的重要景點。全台首座官祀廟宇文昌祠,主祀文昌五聖君、配祀戲曲及工藝等祖師爺;民藝街囊括各種不同類型工藝家示範展演、工藝品展售,亦有DIY課程可參與體驗;黃舉人宅、廣孝堂則展現閩南式傳統建築特色。我們於2007年8月23日參觀該中心。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wensh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在宜蘭太平山下,有一個純樸的小村落,四周重巒疊翠,綠水環繞,這裡沒有都市的喧擾,只有微風輕輕吹過肖楠樹,山嵐渺渺拂過蘭陽河谷鳥兒在山林中自在玩耍,花兒在四季交替裡優雅綻放著,宜蘭太平山下的優質景觀飯店英仕山莊,位於位於宜蘭縣大同鄉英仕村台7線91.5公里處,往太平山的路上,在雪山山脈東側斜面,梵梵溪、蘭陽溪合流附近,景象十分開闊,海拔400公尺的涼爽高度,最適合深呼吸一口,讓樹林釋放出來的芬多精解放來自都市的壓力。我們2007年8月到此旅遊。

    水力旋轉餐廳,於2005年7月正式啟用,餐廳獨特之處在於完全不用電力而利用水力來帶動,為全球首座水力觀景旋轉餐廳;浮在水上的巧妙設計,有點像坐在空中飛船裡,可以喝杯咖啡隨性的看看書、發發呆、聊聊天,慢慢欣賞360度蘭陽河谷、太平山系完美呈現。

 

英仕山莊全貌 

wensh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龜山島,位於蘭陽平原東面的太平洋上一座火山島。因外型似烏龜而得名。東西寬3.1公里,南北長1.6公里,面積2.841平方公里,海岸線長9公里,直線距離台灣本島約9.1公里,距離烏石港約10公里,行政區隸屬於宜蘭縣頭城鎮,原為龜山里,後因遷村而併入大溪里。

    龜山島向來都有人居住,後來政府為軍事需要,1977年將居民強制遷居至頭城鎮大溪里,直到現今都沒人定居島上。2000年開始,由於政府提倡觀光,對於解除軍事管制的龜山島,進行航海登島的生態旅遊體驗,並以申請登記管制登島人數。

    龜山島上始有居民永久定居為1853年,屬於私人產業可追溯到清朝同治年間,當年為福建林家所有,光緒2年時轉讓給壯圍陳家。龜山島雖是私人產業,卻是個無人島,漁民常到島上休息,逐漸發展成為村落,以捕魚為主業,也種植花生,土地都是向陳家承租的。但漁民因為居住上的困難與海上交通不便而陸續搬遷回台灣本島。1977年,政府將龜山島劃入火砲射擊試驗場的射擊區域,因為軍事需要而強制遷村。
 

       1988年解除戒嚴後,龜山島觀光案經宜蘭縣政府等單位多年努力,行政院於1999年12月22日重新將龜山島半開放,於2000年8月正式對外開放觀光,納入東北角海岸國家風景區,定位為海上生態公園。為避免自由觀光而破壞島上的生態,登島前需經申請,限制每日登島人數。目前有航線往來頭城鎮烏石港。

wensh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這是先總統  蔣公在宜蘭縣棲蘭森林區下方的行館,居高臨下,遠眺群山,腳底下是蘭陽溪、多望溪、田古爾溪三條大河流匯集處,景色宜人。蔣公與夫人1963年8月及1966年8月到此地駐蹕避暑。

 

 

先總  蔣公行館門口

wensh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2008年7月1日2到宜蘭旅遊,參觀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該中心位於宜蘭縣五結鄉冬山河畔,由於位於冬山河下游的風景區內,又與親水公園相望,因此其周邊景致清幽宜人、視野遼闊。該中心的建築把台灣傳統建築表現得十分精美,從戲劇館、曲藝館、圖書館、工藝傳習所、目仔窯、民俗街坊、住宿中心至文昌祠、戲台、黃舉人宅....等等,都非常有味道,值得細細觀賞;展示系統分為動態和靜態展示,動態展示以市街聚落區以及水岸的露天舞台、田園景觀區等之技藝展演活動為主,靜態展示則以『展示館』的傳統工藝美術與『戲劇館文物陳列室』的音樂戲曲相關文物之展示為核心;街坊中,還有數十家的工藝店家林立,像是古早電影院、木屐館、戲偶館、陶藝館、玻璃館等,各有特色,也是遊客最愛停留的地方。園區佔地24公頃,依傳統戲曲、音樂、舞蹈、工藝及民俗雜技之需求籌建,有21棟建築及景觀區。

 


 

wensh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