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基隆地區 (54)
- Jul 17 Fri 2015 08:37
麗星郵輪沖繩、石垣島4日遊-揮別基隆港-6
- Jul 13 Mon 2015 00:21
麗星郵輪沖繩、石垣島4日遊-船上百貨公司-5
- Jul 11 Sat 2015 00:02
麗星郵輪沖繩、石垣島4日遊-船上第一餐-4
- Jul 09 Thu 2015 08:19
麗星郵輪沖繩、石垣島4日遊-船上房間-3
- Jul 07 Tue 2015 08:37
麗星郵輪沖繩、石垣島4日遊-基隆港通關上船2
- Jul 05 Sun 2015 07:44
麗星郵輪沖繩、石垣島4日遊-基隆港海洋廣場-1
- Feb 03 Sun 2013 22:45
基隆七堵街頭隨意逛(2013/1/26)
基隆市七堵區,在清代屬基隆廳石碇堡,日治初期沿襲清制,於今七堵區、暖暖區及安樂區鶯歌石地段設台北縣基隆支廳五堵、暖暖、瑪陵坑等三區,轄有五堵友蚋、瑪陵坑、七堵、草濫、六堵、鶯歌石、八堵、碇內等九庄及暖暖街。明治三十年(1897年)改變地方制度隸屬台北縣水返腳辦務署;明治四十二年(1909年)改屬台北廳基隆支廳。大正九年(1920年)地方制度改正,廢庄改為大字,將五堵區、暖暖區、瑪陵坑合並為七堵庄,隸台北州基隆郡。戰後改稱七堵鄉隸台北縣。1947年劃歸基隆市,改稱七堵區。七堵區,地名有五堵、六堵、七堵、八堵;所謂堵者,按照日人安倍名義的說法,是指往昔基於漢人防患原住民所築的土垣,依序而設,固有七堵一名。
七堵區是基隆市最西端的行政區。全區總面積約56.2659平方公里,為七區之冠,民國八十九年時,人口約有17,712戶,56,170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998.3人,為全市最低。現分為十九里。
基隆就在台灣的最北方,離住家苗栗縣也不遠,我是曾經去過拜訪親友,但實際上對於這個城市依然很陌生,最有名的基隆廟口去過,其餘的,例如基隆港也只是逛一下而已,今天難得給自己放個假,一個人搭火車到基隆流浪,不是當流浪漢,是想要多認識這個都市,下火車不找觀光景點,在火車站附近一個人隨意逛,看城鎮的角落是最真實的。
七堵火車站
- Feb 03 Sun 2013 22:40
基隆街頭走走拍拍(2013/1/26)
基隆市,古名雞籠,位於台灣東北部,以深水之天然港灣著名。境內的基隆港又是北台灣首要航運樞紐,因而有台灣頭與台灣北玄關之稱,亦因氣候多雨而別稱雨港。人口約38萬人。全市95%為丘陵地,東、西、南三面環山與新北市相鄰,僅北面有少量的平原與東海毗鄰。
- Jan 30 Wed 2013 22:35
基隆蛻變--由招商局到陽明海運(2013/1/26)
陽明海運,是我國具有官方背景的大型海運公司,成立於1972年12月28日,前身可追溯至1873年在上海成立的輪船招商局。之所以以「陽明」為名,是取「陽明」二字所具有的「日」、「太陽」、「光明」之含義與紀念中國哲學家王陽明,並有奉行王陽明「知行合一」、「即知即行」思想之寓意。
清同治11年(1872年),直隸總督李鴻章令浙江海運局總辦朱其昂於上海設立「輪船招商公局」。1873年1月14日,輪船招商局正式成立,是中國第一家自辦自營的航運企業。
1909年,招商局奉旨歸郵傳部管轄。中華民國成立後,國民政府於1927年11月公布招商局直隸於交通部。1929年,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決議將招商局改隸國民政府。民國22(1933)年,中國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決議將招商局收歸國營,改名為「國營招商局」,隸屬於交通部。1938年8月,國營招商局改組為「招商局輪船股份有限公司」。
- Jan 30 Wed 2013 22:21
百年風華--七堵老火車站(2013/1/26)
七堵火車前站,位於基隆巿光明路,1897年起營運,1912年完成純木造的日式站房,因七堵新站啟用,結束過去前站、後站分開的景象,加上配合台鐵南港專案及基隆巿都巿規畫,七堵前站在2007年1月21日走入歷史。
由於舊站房有近百年歷史,經地方人士爭取,獲得保留。基隆市政府文化局於2007年以2,000萬元發包拆遷重組,將這座木造車站解體後,遷移到七堵重劃區內重組,還包括一座島式月台,文化局另向八堵貨櫃場要來幾個火車用小貨櫃,興建占地約1,200坪的鐵道公園。
七堵站房可說是全國目前僅存木造車站裡結構最漂亮的一座,牆身、屋架完整,造型典雅,復舊時已儘量除去舊漆,露出原來繪木紋,但牆身外側的雨淋板已腐朽,只好換新,但約有7成是舊料,並維持傳統不用釘子的榫接工法,若每年保養,再維持20年都沒問題,希望成為鐵道迷樂於拜訪、懷舊的遊憩地點。
- Jan 30 Wed 2013 22:06
繁華浪漫的基隆港(2113/1/26)
基隆港,位於基隆市中正區、台北市的東北角,三面環山,為台灣地區4座國際商港之一,也是台北的外港、與台灣北部首要的海運樞紐。其管理及營運單位為臺灣港務公司基隆港務分公司。整個港區緊臨基隆市中心,運輸方面以貨櫃為主、散貨為輔,並有數條國內外客輪航線固定彎靠。港區總面積為572.17公頃,目前共有57座碼頭,一個入港航道。
基隆港為台灣第二大港口,有數條國際性郵輪航線固定靠港;在17世紀即有外人足跡,西班牙人佔領台灣時就曾對基隆港進行調查,並進行部分建設;到清朝後期,西方列強東來,逐漸開啟基隆港的發展,並在1886年正式開放為商港;從1899年到1935年間共4期的築港工程,興建大型造船廠及軍港、漁港區,從碼頭倉庫到港區鐵路等設施皆相當完備,這4期的築港工程,不但奠定日後基隆港的發展基礎,也使基隆港在1970年代前,穩坐台灣第一大港寶座。1984年時更成為世界第七大貨櫃港,1980年後,為提升競爭力,基隆港開始轉型為結合觀光、親水性港口,在2003年時也設立自由貿易港區。
基隆港的港灣形狀大致呈北寬南窄的漏斗狀,整個港區水域分為外港、內港及牛稠港三大區域。碼頭方面可分為東岸碼頭和西岸碼頭兩大部分,其中以西岸運量較大;碼頭類型則分為商用、軍用、漁用等三大類。
海港大樓,位於基隆市港西街6號,是基隆港市近代化的一個重要里程碑,也是臺灣近代建築史上具代表性的辦公廳舍範例,在日據時期,名稱為基隆港合同廳舍,由日人鈴置良一設計,其建築特色包括:強調使用機能的建築計劃、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系統及耐震壁、簡潔明快的表現主義外觀、種類繁多且拼貼多樣的面磚、表現豐富的金屬裝飾、應用廣泛的近代化設備等。以機能性而言,一樓大廳設有銅製古老郵箱,各樓皆設有寄信口,各樓信件可滑至底層郵箱。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曾遭美軍機轟炸,但建物依然屹立。海港大樓管理單位:基隆關稅局、基隆港務局,2002年登錄為歷史建築。
貫穿於基隆市區的是人工運河,根據文獻紀載,1876年英國人布萊恩所著「在福爾摩沙的一次旅行」書中,描述田寮河曾經是上游山區煤礦運往海口的要道,兩側堤岸光滑有規則,顯然是運河化的結果,這是最早有關於田寮河的記載。
- Jan 29 Tue 2013 22:57
赤壁風雲特展--基隆陽明海運文化藝術館(2013/1/26)
位於基隆市的陽明海洋文化藝術館,原是一棟竣工於1915年5月4日,為日本郵船株式會社-基隆出張所,係由日本郵船株式會社興建,當時流行之「歷史樣式」建築,台灣光復後由招商局接管迄陽明海運公司經營至今。經歷過二次世界大戰的烽火和歲月的洗禮,目前僅能從外牆立面以及復古典雅的圓形拱型窗、牛眼窗、尖頂與圓塔、牆身滾繞著橫帶,大致看出日據時期舊貌。
陽明海運公司於2003年起規劃整建,並於2004年12月28日修繕竣工開館啟用,命名為「陽明海洋文化藝術館」。一樓為服務台與海洋咖啡館,2、3樓為經典精緻的各種海洋文化科技、海洋生態景觀等特展展覽室。
三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群雄並起、人才輩出的精彩年代,許多膾炙人口的戰爭故事、文學作品、名人軼事與新發明等,流傳至今已一千八百多年,是中華文化中的珍寶。
陽明海洋文化藝術館為讓民眾重溫三國戰爭風雲並品味三國時代的文化及藝術,精心策劃赤壁風雲船舶特展,特別以中國古典文學《三國演義》的故事為本,介紹經典的三大戰役「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三國風雲人物、鬼斧天工的古戰船模型及三國時期兵器、三國年畫與郵票等文物;展場巧設的三國布袋戲台、京劇扮裝體驗區,更要讓你親臨感受三國大現場,藉由探索三國的史跡戰役及經典文物回到三國。
赤壁風雲船舶特展,三國的故事是百看不厭的,其中尤以赤壁之戰這場戰役最為精彩,80萬大軍在羽扇綸巾談笑之間灰飛煙滅,藉由此次特展將赤壁之戰活靈活現地呈現在大家面前,到陽明海洋文化藝術體驗這段史詩般經典戰役。
- Jan 27 Sun 2013 16:28
小吃集合--基隆廟口夜市(2013/1/26)
台灣各地有歷史的鄉土小吃區,大都隨著香火鼎盛的廟宇而產生,稱為廟口小吃。基隆奠濟宮的廟口小吃,引來的食客多於香客,形成以美食取勝的的觀光區。廟口何時出現廟口小吃,並無文獻記載,早年廟埕上常有香客往來,有時還有有野台戲、江湖賣藝的表演,所以一定會跟著出現賣吃賣喝的流動攤販。
日據時期,廟埕兩旁的房子已有固定攤販,廟埕中間也有以帆布搭成的臨時攤販,仁三路上則有一些會遭警察取締的流動攤販。當時,基隆雖然只有5萬多人口,但廟口一帶是商業中心,常有人潮。
台灣光復後,人口激增,鄰近基隆火車站,交通十分方便,廟口生意大好,基隆廟口經過數十年的演變,不僅每個攤位都有按順序編號,且有統一的招牌,有統一的規劃管理,固定攤販從廟埕一直擴張到仁三路上,形成一條飲食街道,後來愛四路上還有傍晚才出來的流動攤販,場面更大。
由於特殊的歷史原因,台灣的飲食文化非常豐富,以閩粵移民的飲食基礎,融入了原住民、荷蘭人、西班牙人、日本人的飲食,這些飲食,以及彼此之間融合與創新,形成東西並列、漢和雜陳外加鄉土味的台灣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