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林故事館
位於雲林縣虎尾鎮
林森路一段528號。
為日據時期所留下的木造建築,
經歷過修復後重新開放。
雲林故事館
建物創建於約1920年-1923年之間,
原先是虎尾郡守官邸,
提供雲林地區的高官使用,
原本閒置、廢棄多年,
隨著整修重新開放,
保留原本的木造建築外,
寬闊的庭園是其特色。
2001(民國90)年
定為縣定歷史建築,
2004(民國93)年
歷史雁筑做修復工程之作業;
建築工法保留當時官舍的施作方式,
在2009(民國98)年5月整修完成,
2010(民國99)年
成為雲林縣重點文化館舍。
場館及腹地沒很大,
沿著建築的外觀走一圈,
感受復古的日式建築氣氛。
附近還有虎尾合同廳舍及
雲林布袋戲館等場館,
可以延伸旅遊行程,
感受充滿文化氣息的虎尾鎮。
豪首豪腳-神射手,
自助式體驗,
每次10支20元,
自行投幣入投款箱內。
有販賣檸檬水、苦茶油等等,
算是小商店吧。
六子跳棋、六色空間記憶棋。
頭好壯壯
邏輯思考、眼手協調。
學校報廢的學生用桌椅,
搬來這裡再利用,
更顯古色古香。
屋簷下懸吊晴天娃娃
日本人在屋簷掛上晴天娃娃時,
會哼唱1921年創作的歌曲。
三段歌詞如下:
「晴天娃娃,晴天娃娃,請讓明天變成晴天吧。
就像在夢中曾夢過的天空那樣。
若是晴天的話,就給你金色的鈴鐺。
晴天娃娃,晴天娃娃,請讓明天變成晴天吧。
若你聆聽了我的願望,我們就喝很多甜清酒。
晴天娃娃,晴天娃娃,請讓明天變成晴天吧。
但如果雲還是哭泣的話,我就把你的頭扭下來。」
根據這首歌,
有些人說晴天娃娃的起源
是一位能祈求好天氣的和尚,
他能靠著禱告帶來晴天。
不過在答應一位領主會放晴,
隔天卻沒放晴,
領主就把他的頭砍下來。
傳說那名和尚的頭被包在布裡,
然後掛在外面祈求雨停放晴。
走進雲林故事館館內,
要脫下鞋子才能進入。
故事館內保留著日式宿舍的空間組成,
主要有起居空間、服務空間、通行空間三種。
在館內處處都可以拍照,
但須放輕慢腳步。
通行空間的頭頂、兩側及地板,
全部是木質構造,
所以走路要放輕,
不能吵到其他人。
裡面有專人為團客
介紹雲林故事館的歷史檔案,
應該是要事前預約。
Go,雲林故事文化列車。
故事就像一條看不見的線,
把人與人之間的過去、現在、未來
緊緊的相繫著。
番薯毋驚落土爛,
只求枝葉代代湠
白話翻譯:
蕃薯不怕落到土裡爛去,
他們只期望能夠因此而繁衍後代,
讓枝葉茁壯。
台灣的外型像顆蕃薯,
所以台灣人才自稱作「蕃薯仔囝」(蕃薯之子),
或是簡稱作「蕃薯」。
蕃薯是南美洲的原生種,
被引進台灣後很快就適應在地富饒的環境,
就好比來台開墾的先輩。
這裡有小可巡家記、
歡迎來到故事山等10本童書。
解籤詩
六十首的幾種籤詩中,
在台灣最主要的就是這一冊六十甲子籤,
主要常見於媽祖廟,
也有天公廟(玉皇上帝廟)採用此組籤詩,
也可以搭配三枚金錢卦卜出上、下卦求籤。
採用六十首籤詩的各寺院宮廟,
也都會添加籤首、籤王、頭籤、籤頭等四者之一,
組合成六十一首籤詩,
所以完整的六十甲子籤一共有六十四首。
木製兒童玩具搖馬等。
竹琴
又名道琴,
來自菲律賓,
民間俗稱“尺嗙嗙”,
是傣族、佤族、克木人及
控格人的打擊弦鳴樂器。
竹琴
來自馬來西亞的傳統樂器。
竹片製造的桌子。
時空故事櫃
山形圖
花鼓、螢火蟲搬家了、
阿舅講古等童書。
故事山
瞭望亭
綠蔭覆蓋的木造屋舍,
是雲林網美好拍照的景點,
庭園中有小朋友遊玩的設施,
適合父母來這裡遛小孩。
雲林故事館
現場配有導覽人員及志工,
很親切的介紹各項設施與歷史檔案,
請她為我拍照紀念,
很熱心的幫我拍拍拍,
服務太好了,讓我感動。
在雲林故事館,
不論是在館內還是館外,
都充滿著滿滿的日本味,
彷彿時光走回日據時期。
來到虎尾街上,
雲林故事館座落在市中心、
最熱鬧的十字路口旁,
緊鄰著雲林布袋戲館與虎尾合同,
在車水馬龍的十字路口,
呈現灰咖啡色的木造建築顯得特別低調。
雲林故事館開館時間:
週三~週日 10:00~18:00
國定假日不休館
週一~週二、除夕、初一、及國定假日後補休日休館
其它休館日依最新公告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