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苗栗縣救國團2024年9月7日上午參加
基隆市外木山全國萬人健走大會師活動,
中午在金山兄弟食堂用過午餐,
我們遊覽車中午一點多,
來到金山獅頭山公園附近停車場下車。
遊客中心附近的步道11點多結束,
搭遊覽車來到兄弟食堂用午餐。
獅頭山公園步道有很多支線,
沿著步道走到燭台雙嶼,
再下切至神秘海岸。
步道入口
有座明顯的燭台雙嶼雕像,
不會難找,就在停車場旁。
獅頭山步道入口就在這裡
獅頭山步道
多為坡緩好走的柏油路,
很適合帶長輩來這裡散步,
欣賞一下北海岸美麗的景色。
獅頭山
位於北海岸八大岬角之一的金山岬上,
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
能展望金山、萬里地區的海岸線。
獅頭山公園
舊名金山中正公園,
坐落於北海岸的金山岬上,
海拔約70公尺。
往東可見以地質景觀著稱的「野柳岬」,
往西則是磺港漁港與中角的山、海景。
此區地質景觀奇特。
中日甲午戰爭戰敗,
台灣割讓給日本,
日本將台灣作為重要戰略位置。
1941(民國30)年太平洋戰爭爆發.
日軍擴編基隆要塞區,
金山即基隆軍事要塞區之西地區,
而獅頭山因位突出海岸的金山岬上,
面朝東海,居高臨下,地勢險峻,
因此成為重要的軍事陣地,
武器配置多集中在此,
內有平射永久砲台二門及兩個野砲陣地。
台灣光復後,
國軍曾利用坑道放置軍糧、機槍及彈藥。
現今遺留部分防禦工事、坑道、砲臺與碉堡等。
小小石雕彌勒佛,
笑嘻嘻的迎接每位旅客。
步道以緩坡向海邊延伸,
區內植物生態完整,
從草本、灌木、小喬木到綠蔭遮天的大喬木,
都可在這個「小而美」的公園找尋到芳蹤。
沿途好多小叉路,
可惜我們時間限制,
無法盡情的走透透。
長期在軍事管制的保護下,
獅頭山的生態資源完整豐富,
林相十分多元。
這裡曾經是軍事管制區,
所以遭到人為破壞較少,
保留原始的自然生態資源,
林相十分多元。
這裡看到山,
也可以看到海,
太美了。
遊客來到這裡,
都會停下腳步看海。
獅頭山步道
中途有洗手間方便遊客使用,
男女分開。
沿途樹蔭底下走,
不太覺得炎熱。
緩下坡,
不會形成負擔。
山腳下的漁港,
是磺港漁港,
在台灣第三屆十大魅力漁港選拔中,
獲選為30大特色漁港的殊榮。
300年前曾是西班牙人運輸硫磺的港口,
取「磺」字因而得名「磺港」。
因為附近漁獲量不錯,
轉型成漁業漁港,
發展延繩釣為主,
是金山地區重要的海鮮漁港。
磺港漁港,
主要以延繩釣漁業為大宗,
少數從事火誘網漁業(蹦火仔)。
終點就在底下。
在燭台雙嶼旁留影紀念。
可能整地準備要種植樹木。
燭臺雙嶼
是有金山八景之一,
有夫妻石的美名。
傳說在很久以前,
有一位女子的丈夫行船離家後就失蹤了,
而她堅信丈夫總有一天會回來,
於是每天在岸邊等待,
但一直都沒有等到丈夫,
後來女人過世了,
就變成一顆石頭繼續在原地等,
丈夫回到家,
發現妻子已經成為一顆石頭,
終日在石頭旁以淚洗面,
最後自己也變成石頭與妻子相廝守,
因此燭台雙嶼又叫做夫妻石。
燭台雙嶼
佇立在汪洋中,
兇猛的海浪不停的拍打於燭台上,
彷彿與世隔絕,顯得格外神秘。
這段階梯下坡
很好走。
在涼亭前廣場看海岸線。
小廣場旁有兩塊公告。
由這裡可以走下去。
在雜樹林中,
跟著人家走比較安全。
沿著階梯往下走,
就能夠連接到神秘海岸。
這裡曾是軍事重地,
步道旁還能看到當時保留下來的碉堡,
從碉堡的瞭望口看出去就是雙燭台嶼,
在碉堡窺視的感覺,
令人感到有壓迫感。
在岩縫中看
燭台雙嶼。
已經到海岸邊緣了。
這裡有個碉堡,
守衛海岸線安全。
看見豆腐岩全貌。
有艘橡皮筏在海面上,
看不出是做甚麼。
走到底,
見堤岸上好多塊豆腐岩。
這裡好像更靠近燭臺雙嶼,
當然要留影紀念。
燭臺雙嶼
名稱緣起於,
原本是磺港半島的末端,
由於早年該地地盤上升,
加上海水不斷激烈地侵蝕,
使其與半島分隔,
隆起的礁石經過長時間的海浪侵蝕,
下方的海蝕洞逐漸貫穿成海岬,
形成類似石門的海拱,
後來海拱頂部崩塌,形成顯礁,
就是海石柱地形,石柱岩基相連,
水面上分歧為雙嶼,
外形宛如一對燭臺,
所以稱為燭臺雙嶼。
周圍有山有海,
太壯觀了,
錄影紀念。
這裡形成一個海灣。
頭頂上的岩石堆,
看到有人,
感覺很渺小。
海水顏色很清澈,
感覺不到有汙染。
如果自己獨行來到這裡,
慢慢欣賞好山好水,
應該是很浪漫。
岩石很堅硬,
但海浪長時間沖刷,
還是會有裂縫,
形成方塊狀的豆腐岩。
回程要爬陡坡,
慢慢爬,
沒有趕時間。
我要上去了,
正好有人要下來。
回到步道了,
上坡慢慢爬吧。
燭臺雙峙
一旁的年度應該是被修改過。
觀景涼亭及林中的碉堡,
是園區到處可見的人工建物。
沿路都鋪設方塊磚,
下雨天也不擔心鞋子沾滿汙泥。
涼亭造型設計多變,
既可休憩又可覽勝。
回到獅頭山步道入口前了。
回到獅頭山步道入口處,
留影紀念。
停車場旁正好有人賣青菜等,
買兩把菜回家可以自己下廚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