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巨足登山協會澎湖3日遊,
2022年5月15日清晨7點多,
來到馬公港旁。
馬公港
位於馬公市區南側海岸,
臺灣港務公司高雄港務分公司
馬公管理處所經營管理。
馬公碼頭區
開口朝西的馬蹄形天然港灣,
港區遮蔽良好,風浪平緩,
是澎湖群島對外海運的主要門戶,
也是民生物資的主要輸入港口。
我們將搭乘這艘
海有40號交通船前往東吉嶼。
海有40號交通船,
內外看來都很乾淨,
乘客上船時,
船上工作人員都小心翼翼地在旁扶持著,
防止因船身晃動而落海。
船航行約一小時廿分
抵達東吉嶼。
東吉嶼
屬於望安鄉東吉村,
位於台澎海道重要據點,
因轄控大陸出入台灣海運門戶,
戰略位置相當重要,
自古即是台澎海運貿易的轉運站,
曾繁華一時,有小上海之稱。
日治時期為確保澎湖佔領權,
在島上南北兩端興建兵舍及燈塔,
並屯兵駐守,加強防禦工事,
成為台澎間第一道海上屏障,
掌控過往商(貨)船動態。
島漲潮時面積為1.5423平方公里,
退潮時為1.9045平方公里。
海巡署東吉漁港安檢所
澎湖南方四島
是由東吉嶼、西吉嶼、東嶼坪嶼、西嶼坪嶼
這四座較大的島嶼的通稱,
全區屬於澎湖南方四島國家公園,
是台灣第九座國家公園,
海中珊瑚礁生態豐富,
是全球的浮潛及潛水勝地。
東吉衛生室
地址:望安鄉東吉村2號之1。
澎湖南方四島國家公園
東吉嶼環境教育中心位於山上,
地址:澎湖縣望安鄉東吉151-3號。
啟明宮
東吉嶼的信仰中心,
供奉徐府王爺,
王爺誕辰為農曆十一月廿七日。
由廟內刻有「高山聖吉」的牌匾,
可推測其約在清嘉慶年間
(西元1808年至西元1811年)及
同治11年(西元1872年)分別修建,
後又經居民多次翻修,
廟內裝飾雕樑畫棟,
是村內一片樸質色澤的建築群中,
最繽紛華麗的矚目焦點。
今日東吉嶼村民多移居至外地生活,
旅外在外的居民在高雄五甲
興建啟明宮分廟,
以提醒村民追本溯源。
東吉嶼是澎湖南方四島中,
唯一可以登島且有人居住的島嶼,
島上住民最多達2,000人以上,
有「小上海」之稱,
惟因人口外流,
目前住民人數已不到20人。
東吉嶼
距離臺南約40公里,
與馬公距離差不多,
昔日即已往來密切。
2002年
島上居民曾一度爭取改歸臺南管轄,
但理所當然遭澎湖縣政府反對,
全案因而無下文。
機車出租業者在
堤岸附近擺滿嶄新的機車。
海堤海旁涼亭鏽跡斑斑,
應該是空氣鹹份關係。
路旁傾圮老厝雜草叢生,
倍感荒涼。
或許離島生活困難,
房屋外觀很簡陋。
澎湖縣政府警察局
望安分局雙吉派出所
地址:望安鄉東吉村9號,
辦公電話為06-9991119,
隨時為島民提供服務。
牆壁上有東吉島上
值得觀光客探訪的景點。
單調的水泥牆壁加些彩繪,
就很有不一樣的感覺。
在東吉島上可以看到放牧的羊隻,
三五成群的在草原奔跑吃草。
青草及黑白相間的羊群,
景色頗為怡人。
好像沒人看管,
不怕被偷去宰殺?
草原上有座涼亭可以坐下來,
吹海風賞美景,
應該是可以很愜意。
東吉燈塔
建於東吉嶼北方的尖礁上方,
標高47公尺的高地,
是全島最高點,
是船隻行經黑水溝的重要指標。
明末清初臺灣與福建廈門往來頻繁,
依據前人航海經驗,
船隻由大陸出發向東行,
需靠目視依序定位紅水溝及黑水溝,
並經西嶼和花嶼方能平安抵達東吉嶼。
早年發生於望安海域的船難事件,
地點幾乎都在東吉嶼的四周,
因海難事件發生頻率最高,
使得不少船員和漁民聞之喪膽。
所以日本人在西元1911(明治44)年興建燈塔,
希望可以改善當地海域之航行安全。
東吉嶼燈塔的塔身最初是圓筒狀鐵塔。
但開燈後黑水溝的航道安全仍然不見改善。
為加強燈塔的守護功能,
經過歷次更換設備、翻修,
繼續發光指引行駛船隻。
我們在燈塔前集合,
來個大合照。
白色房屋門窗緊閉,
或許是海風強勁關係,
應該是氣象或燈塔
工作人員的辦公室或宿舍。
窪地應該難得會有水,
可以提供放牧羊群的飲用水。
好大的鐵皮房舍,
可能是以前望安國中東吉分部校舍。
水泥地上有白色工字型,
應該是直升機降落場。
氣象站位於八卦山頂
氣象偵測儀器
氣象站前的太陽能板,
是整個島上發電來源。
總有陽光不足時候,
可能也是有油料發電。
走道島上最高點,
可以在東吉燈塔旁鳥瞰整個東吉港,
湛藍的寧靜海灣讓人心曠神怡,
場景令人美不勝收。
在東吉嶼港灣上方留影紀念。
東吉嶼旁距離很近,
有另座小島,沒有人居住。
東吉嶼島上所能看到的人,
可能就在港灣外來的觀光客,
沒有住宿或餐飲,很孤單的小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