艋舺龍山寺
位於台北市萬華區
富民里廣州街211號,
與西園街交叉口、毗鄰華西街觀光夜市,
為清朝當地人的信仰與政治、軍事中心,
戰後時期成為外國旅客觀光景點,
今建築列為國定古蹟。
銜牌似乎採用原石雕刻,
名勝古蹟。
龍山寺
可稱萬華龍山寺或簡稱龍山寺,
悠久的歷史訴說著
往昔一府二鹿三艋舺的風華。
龍山寺廟埕左右兩邊
設有淨心瀑布和噴泉水池。
瀑布當然是人工的,
但看起來一樣很壯觀。
相傳雍正年間
一位來自泉州三邑的藤條商人至境尾時,
將泉州三邑人信仰中心
晉江龍山寺香火袋遺忘在竹枝上,
被人視有神蹟而供奉。
到乾隆初年,
三邑商人黃典謨發起建寺,
募資銀元二萬餘元。
以風水家張察元堪輿,
乾隆三年(1738年)五月十八動工,
乾隆五年(1740年)二月落成。
窗戶上的詩詞很難看懂。
中華民國五十六年
內政部長徐慶鐘贈匾
普濟群生。
大門不提供信徒進出,
設比人高的柵欄僅能看。
由龍山寺內往外看牌樓,
很壯觀。
龍國煮香茗,
山籟供清齋。
護國祐民
可以看到
寺廟責任重大。
神桌上供奉很多鮮花。
護國祐民
澤厚民豐
慈雲普照
龍山寺
面積為1,800坪,坐北朝南,
是中國古典四合院傳統宮殿式建築,
自中軸由外而內是山門、廟埕、
前殿、中庭、大殿後庭、後殿。
龍山寺
建築左右護龍、上有鐘鼓樓,
門壁樑柱極盡精雕細琢之美,
結合清代、日據與光復後
綜合表現的寺廟藝術。
龍山寺前殿、大殿、後殿可細分許多廳,
共供奉約100多尊神明、7個香爐;
前殿三川殿,
與龍廳、虎廳合稱五門殿。
前殿的八角藻井及鑄銅龍柱是特色所在,
大殿也有金柱圓形螺旋狀藻井,
都是代表台灣傳統寺廟特色和格局。
大殿即圓通寶殿,
主祀觀音佛祖、旁祀文殊菩薩、
普賢菩薩、韋馱菩薩、
伽藍菩薩及十八羅漢。
後殿有天上聖母殿、文昌帝君殿、
華陀廳、關聖帝君殿、月老廳,
分別祀奉天上聖母、太陽星君、
太陰星君、千里眼和順風耳、水仙尊王、
城隍爺、福德正神、註生娘娘、註生娘娘、
池頭夫人、文昌星君、文魁星君、紫陽夫子、
文衡帝君、華陀、月下老人和監名神君等眾神明。
燈籠上有書寫
國泰民安。
龍山寺
主祀三寶佛、
旁祀神像眾多。
這裡的內殿可能不宜進去。
燈籠上畫有
鍾馗抓小鬼圖樣。
信徒手上一支清香,
對著天地及神佛膜拜,
保佑一家老小平安。
這裡是龍山寺觀光服務處,
專門為外地或外籍人士服務。
來到艋舺龍山寺
除了欣賞台灣寺廟建築文化以外,
每年農曆正月15至2月19日都有花燈展覽、
平安燈等等傳統活動。
交通資訊:
捷運:
搭乘捷運板南線至龍山寺站即可到達艋舺龍山寺。
公車:
搭乘1、201、231、245、263、264、310、310(副)、49、527、651、656、657、701、702、703、703(副)、907、和平幹線、藍28至捷運龍山寺站,下車後步行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