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樂善堂入口
可以看到觀光導覽圖
及簡介樂善堂。
路口有輛造型很可愛的
品宣coffee時光手沖咖啡車。
走幾步路就看到
位於新竹縣橫山鄉
豐鄉村3鄰大山背31號
樂善堂。
地名大山背,
因位於大山(大崎棟山)的背面,
此地位於山區,
原為原住民活動地帶,
早期另有番仔林之稱。
樂善堂左側樓上
有碩大宏偉的觀世音菩薩像,
後期新建之文物館,樓高3層,
此觀音像約十幾尺高,
遠從竹東或竹北、芎林等地就可以看到,
可視為大背山地區的地標。
樂善堂
位於山腰處,
坐高望遠,景觀極佳,
前為油羅溪谷彎曲環繞,
後為大崎崠山區,環境清幽,
故於清代便建廟供佛。
樂善堂內主祀三寶佛:
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藥師佛。
並安奉觀世音佛祖、
太上老君、至聖先師、
十八羅漢、伽籃菩薩、韋馱菩薩,
左右兩廂敬奉三官大帝、
文昌帝君、註生娘娘、
義民爺、城隍爺、太歲星君。
樂善堂
左右稍間為辦公空間,
捨得
捨得捨得,能捨能得。
能捨能捨,必有妙得。
難得糊塗
聰明難糊塗難,
由聰明入糊塗更難。
樂善堂
整體建築簡單,
僅為1棟面寬五開間,
中央3間為祭祀空間,
內部簡潔,無華麗裝飾,
左右牆上有書法名家劉家驥(1866-1948)
的手筆「忠孝廉節」。
由於大山背交通不便,
物資運送困難,
建材多為就地取材,
因此造就與眾不同的建築特色。
因地勢陡峭、物資不足,
沒有寬敞的明堂空間,
因此樂善堂整體建築簡單。
樂善堂僅1棟面寬五開間,
一條龍式橫向發展的廟宇,
屋頂為燕尾脊,
廟中的彩繪、剪黏、木雕、石雕,
多是日治時期
大正10年(公元1921年)
修建完成時的作品。
樂善堂
文物雖非出自名家之手,
保存狀態亦不完美,
但仍具有相當的歷史意義。
樂善堂位於山腰處,
坐高望遠,景觀極佳。
樂善堂
後方有座古井,
村民稱之為龍井,
井後祀福德龍神香位,
搭配前方臨水,
後面環山的位置,
典型客家風水信仰及建築特色。
樂善堂前視野遼闊,
可以遠眺竹東鎮市區。
樂善堂
位於山腰處,
坐高望遠,
景觀極佳,
前為油羅溪谷彎曲環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