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孔廟
座落於文風丕盛的大龍峒老街
(大同區保安里大龍街275號)。
自1925(民14)年開始規劃,
建物占地約四千多坪,
1927(民國16)年動工,
1939(民國28)年竣工。
臺北市孔廟
位於大同區大龍街275號,
與在附近的大龍國小、保安宮
形成廟、學、宮的大龍峒文化園區。
孔廟具有典儀場所、
儒學象徵與市定古蹟等多重意涵。
臺北市孔廟
採大陸山東曲阜本廟建築形式,
樑柱門窗皆未刻字,
顯得樸實又莊嚴。
泮池位於欞星門之前,
萬仞宮牆之後,為半月形的水池,
具防災、調節暑熱和風水之象徵意義。
植有桂花,意寓「折桂集大成」,
比喻科舉及第。
在泮池中有座三孔的石拱橋,橋面彎曲虹,
兩側圍以石彫竹節形欄杆,稱為「泮橋」。
泮池與欞星門間的路稱為「青雲路」,
2011年園區整修時鋪設水泥鋪面
孔廟之布局
依序為萬仞宮牆、泮池、
櫺星門、儀門、大成殿及崇聖祠。
孔廟裡所有的柱子、
門窗和其他寺廟不同,
上面都沒有對聯,
因沒人敢在孔子前賣弄文章。
因為屬於民間興築,
除形制與規格外,
也加入區域性裝飾風格,
即閩南地區特有之交趾陶與剪粘裝飾,
交趾陶裝飾為臺灣地區孔廟較特殊的一例。
孔廟儀門的大鐘
左右兩側掛鐘、鼓,
為祭孔時制禮樂器之用。
孔廟沒有眾多的神像與祭具,
卻擁有不少遵照古制所作的禮器與樂器。
孔廟的特徵凸顯建築藝術,
其布局依序為萬仞官牆(酒泉街上照牆)泮池、
檽星門、儀門、大成殿及崇聖祠;
牆的典故出自論語為孔廟必備。
大成殿
是孔廟的主殿,
奉祀至聖先師孔子之牌位。
大成殿
正中央神龕奉祀
大成至聖先師孔子以及四配、十二哲人。
四配則為復聖顏子(顏回),宗聖曾子(曾參),
亞聖孟子(孟軻),述聖子思子(孔子之孫,孔伋)。
十二哲人為先賢閔子損(子騫)、冉子雍(仲弓)、
端木賜(子貢)、仲子由(子路)、卜子商(子夏)、
有子若(子有)、冉子耕(伯牛)、宰子予(子我)、
冉子求(子有)、言子偃(子游)、
顓孫師(子張)及宋代朱子(朱熹)。
十二哲人中,除宋代朱子,其餘皆為孔子弟子。
上方高懸有教無類黑底金字匾額,
有教無類貫古通今
如今也是教育所遵循的最高原則,
互古不易的教育愛,
所以至聖先師的崇高地位至今無人逾越。
由先總統蔣中正署名。
大成殿與儀門、東廡
與西廡共同圍成合院,
是孔廟的核心部分。
東廡與西廡有如古時
住宅的護室或廂房,
它的屋頂較低。
東廡與西廡互為對稱,
屋頂較簡單,室內樑架的雕琢亦較簡樸。
走廊的柱子一字排開,
具有強烈的節奏感。
這些整齊的石柱上,
看不到對聯、題字,
這是遵循孔廟一貫的規矩,
因不敢在孔子門前賣文章。
其斗栱亦裝飾有螭龍圖案,
造型活潑生動,
具有中國南方式建築靈巧之美。
東廡與西廡內部神龕
奉祀孔子傑出的弟子及
歷代弘揚儒學有功的先儒先賢154位。
孔廟有豐富的交趾陶水車堵飾,
是所有臺灣孔廟建築中獨樹一格的特色,
值得細細觀賞建築之美。
孔廟的特徵凸顯建築藝術,
其布局依序為萬仞官牆(酒泉街上照牆)
泮池、檽星門、儀門、大成殿及崇聖祠;
牆的典故出自論語為孔廟必備。
大道施行
達到聖人理想的大同治世。
大道之行
天下為公
小叮嚀
一、預約申請時間:導覽一週前提出申請
二、預約方式:
(一)電話預約:02-2592-3934 分機17 蘇小姐
(二)傳真預約:02-2585-2730
(三)電子郵件預約:cd_su6789@mail.taipei.gov.tw
三、因臺北孔廟導覽人力有限,且志工基於公益,免費提供導覽,目前接受機關、學校、團體等10人以上、150人以內的非營利組織預約,歡迎於參訪日前1至2週洽詢,以便安排導覽志工支援,本會將儘速確認2個月內之預約,感謝配合。
借用個人導覽機
(一)如果人數未滿10人以上無法預約團體導覽,可現場至遊客服務中心押個人證件(附照片)或押金現金新臺幣1000元,並填寫申請切結書1份。
(二)借還時段:上午借用時間09:00-11:10止,請至遲於11:30歸還、下午借用時間14:00-16:00止,請至遲於16:30歸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