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台灣博物館
2017年8月2日福爾摩沙美石特展,
展出台灣寶石、石雕或石畫作品約400件,
包括近年來新興的天然藝品石片光畫等。
台灣因複雜的地質作用,
蘊藏豐富礦產資源,
也生產許多馳名國內外的寶石礦物。
台灣歷史博物館
與國立東華大學、經濟部礦務局合作,
透過台灣寶石與洄瀾石藝兩大主題區,
從台灣礦石種類、產地與成因談起,
進而介紹本土有名的寶石,
以及花東地區發展出的石藝作品。
石片畫源自花東地區,原石為變質岩,
在地殼變動擠壓的高溫高壓下形成,
富含各式色彩的礦物被揮灑成不同的色澤塊面與線條。
1995年左右,
有業者以鑽石切割機切割原石,
意外獲得令人驚豔的構圖,
彷彿傳統藝術中的文人畫,
後又發展出經光線照射可顯現岩石
多樣紋路與多姿色彩的石片光畫,
或如煙雲山水、或如涓流浪濤,
甚至是田野景緻等,
均呈現大自然未經思索的巧手傑作,
故有上帝的畫布美稱。
從日據時代起,
日人即頒布臺灣礦業規則,
藉以管理臺灣礦業發展,
積極開發臺灣礦產。
其中北投石就是日人岡本要八郎,
在北投溫泉區所發現的,
唯一以臺灣地名為名的礦石。
由此可見,
臺灣對於礦石的運用已有相當的長時間。
億萬年來
臺灣島因不斷的地殼變動,
形成今日如蕃薯形狀的寶島,
也因複雜的地質作用而蘊藏豐富礦產,
數量高達一百餘種,
而金屬礦產雖然儲量不多,
但也曾出現過九份,
這座至今聞名的淘金小城。
臺灣也有閃閃動人、燦爛奪目的寶石,
像花蓮地區有玫瑰石、陽起石、蛇紋石;
臺東都蘭有極品藍玉髓;澎湖有文石等。
許多原石
經過巧匠精心雕琢之下,
變成令人愛不釋手的穿戴飾品,
其中澎湖文石雕刻而成的印章,
獨一無二的圖樣是公認為訂情結緣的最佳象徵。
洄瀾石藝區,
燦爛奪目或巧奪天工等
形容詞已不足形容,
數十件堪稱獨一無二,
世上唯一的石片畫珍品就在眼前。
洄瀾石藝區
採用萬花筒鏡室設計,
結合科學與自然,
觀眾可進入粗糙礦石的內部,
近距離欣賞顯微鏡下
鮮為人知的繽紛自然色彩。
一片片玫瑰石
經過妙思巧手琢磨之下,
彷彿是上帝把石片當做畫布一般,
石片上的圖形就是山景叢林,
是流水人家,
潑墨山水就呈現在石片上
,煙雲飄渺,彷如桃花源,
讓人嘆為觀止,驚呼連連,
尤其是經過館方運用光線投射後,
更增其風采。
臺灣寶石區
主要展現五種歷經特殊而複雜的
地質作用所形成臺灣寶玉石礦產,
包括有臺灣玉之稱的綠色閃玉、
新開發具有黑色外觀的臺灣墨玉、
以多變色彩及線條呈現出自然美景的玫瑰石、
色澤嬌豔的紫玉髓與藍玉髓,
以及有獨特同心圓花紋的臺灣文石等。
洄瀾石藝區
展出源自花東地區的石片畫、
石片光畫及石雕作品。
看似平凡簡樸的石頭,
經過鑽石切割機切割後,
竟意外呈現彷彿傳統文人畫的景緻。
透過光線照射後,
更呈現岩石多樣紋路與多姿色彩,
為新興的石藝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