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巨足登山協會
2016年3月13日
花蓮安通古道3日遊的第二天,
安通越嶺古道下山後,
請當地社區發展協會一位先生,
引導我們認識安通社區。
安通
位於花蓮縣玉里鎮與富里鄉交界處,
放眼皆是青山鬱鬱,景色十分優美,
早年即以「安通濯暖」,
名列花蓮八景之一。
安通地區的農作物包括稻米
、金針、當歸、丹參、
箭筍、柚子及油茶等。
1930年
日本人在安通興建警察招待所,
並設置公共浴場。
安通溪畔有多處天然溫泉汩汩流出,
當地人在溪畔造了一座簡單的溫泉池,
供居民閑暇時泡澡,
也開放讓遊客免費使用。
安通附近可以去看的景點,
有協天宮、玉泉寺、鐵份瀑布、
六十石山、南安遊客中心。
安通部落,
位於秀姑巒溪支流,
紅座溪左岸,玉里鎮南端,
居民純屬於原住民阿美族、
平埔族及布農族等人雜居。
其傳統凝聚力強,
對部落皆有共同的認知與相同的理念,
也都積極保存其優良傳統習俗與維護部落。
放眼望去,
剛播種沒多久的稻子綠油油的,
感覺心曠神怡。
想到人工播種時,
農夫在田中央倒退插秧。
唐 布袋和尚 插秧詩
手把青秧插滿田,
低頭便見水中天;
六根清淨方為道,
退步原來是向前。
其意義說農夫插秧時,
一把把青秧插滿田,
低頭看到水面漂漾的藍天,
也看到自己。
凡人通病是僅看到別人短處,
看不到自己的缺失。
水中天如鏡,人要自覺自悟,
使本性清澈顯見,
才能夠「六根清淨方為道」,
使眼、耳、鼻、舌、身、意六根,
不為色、聲、香、味、觸、法六塵污染,
時時保持自性的清淨。
農夫插秧,
一面插青秧,一面往後步步退,
返到田邊,一畦的秧苗插好,
似退而實進。
退讓不是完全的消極,
反而是積極的轉進。
與人相處,
斤斤計較爭執,互相排擠詆毀,
能有所成就嗎?
退一小步,換得更大的成功,
豈不是更好?
有人曾為一圍牆,與鄰居起爭執,
捎信給在京城為官的父親,
希望父親用官府的權勢把牆爭過來,
他的父親回兒子一首詩:
「萬里修書只為牆,
讓他三尺又何妨?
長城萬里今猶在,
不見當年秦始皇。」
為一堵牆而起爭執,真是何苦?
讓他幾尺不就天下太平?
你看萬里長城至今還在,
可是當年的秦始皇在哪裡?
你爭,跟人家鬥氣,
百年後什麼是你的?
不都灰飛煙滅枯塚一堆?
從這裡您能領悟四大皆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