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2015年眾神領域情迷希臘列島11天翡翠公主號遊輪旅遊,
9月21日在土耳其的艾菲索斯(Ephesus),有東方龐貝之稱。
以弗所是艾菲索斯的另一個名字,
也代表著聖母瑪利亞之城的含意,
聖母瑪利亞最後到離世前所待的城市。
建造擇地時,神喻「火、魚、山豬」就是所在地,
抵艾菲索斯時,因用火煎魚不慎失火,延及附近森林,
山豬為逃避祝融而現身,三者同時出現,
因而替這塊土地披上了一層神話色彩。
這裡是古羅馬帝國在亞洲的重要省份,
從海岸到山腰散布著斷垣殘柱。
克里特斯街(Curetes Street),
是古城順勢而下的主要通道,
可直通港口,
有具有排除廢水功能的下水道設施,
路面是大理石鋪砌,
兩側曾經有衙門、神廟、豪宅、澡堂、商舖及噴泉,
當時兼有運送木材和火苗的功用,
這時候擠滿了懷古人潮。
愛奧尼亞人(lonian)在首領安德洛克勒斯(Androkles)率領下,
從希臘中部遷居安納托利亞(Anatolia)西部沿海地區,
徵詢賢哲意見後,定都艾菲索斯,
開始大規模的城市建設,廣泛採用柱式架構,
配以大量雕塑及壁畫,愛奧尼亞式建築由此得名,
並成為古希臘五種建築風格之一。
希臘神殿的柱式(Order)
是西洋古典建築的精髓之一,
在西方古典建築中所謂的柱式,
指的並不是特定柱子的特殊造型而已,
而是一種兼具美學與構造的整體系統。
就如同柱式的英文Order字一樣,
它也代表著建築中的一種秩序。
一般而言,
一根柱子區分為柱頭(capital)、柱身(shaft)與柱基(base)3部位。
每一種柱式不僅有其特殊的形式與裝飾,
柱子直徑亦為建構建築物的基本模距。
整棟建築之柱高、柱距,
乃至於整棟建築的規模,
都與這個基本模距形成一定的比例。
愛奧尼亞柱式(Ionic Order)比較細長高雅,
它的柱頭有一對向下捲的卷渦,
這種柱子通常在希臘東部以及愛琴海中的島嶼流行。
愛奧尼亞柱式(Ionic Order)發明於西元前6世紀,
盛行於愛琴海島上以及小亞細亞之海岸線地區。
它的的柱子本身較為修長,
柱身上有24條凹槽(Flute)。
愛奧尼亞柱式的柱頭擁有一對向下捲的卷渦(volute),
很明顯是從自然界的貝類,如鸚鵡螺得到靈感。
早期的愛奧尼亞神廟經常建在靠近水邊的地方。
西元17年,
艾菲索斯城毀於大地震,
羅馬帝國第二任皇帝提比略下令重建。
哈德良(Hadrian)時期,
城區主要建築的風格由希臘特色轉變為羅馬特色。
西元6世紀,
艾菲索斯城通往愛琴海的河道嚴重淤塞,
造成貿易中斷,
居民被遷至阿亞索魯克山(Ayasuluk)一帶。
半圓形的音樂廳(Odeon),
建於西元150年,
古羅馬時期為市府高級官員開會的議場,
也兼做小音樂廳的功能,
大約可以容納1,400人。
用石頭堆砌而成的階梯依舊清晰可見。
艾菲索斯古城占地兩千公頃,
在當時的人口更高達20多萬人口居住在古城,
到西元260年,
因為戰爭、天災、自然環境的改變等多種的原因下,
艾菲索斯古城開始漸漸的沒落。
到17世紀,
研究學者們回到艾菲索斯古城,
開始展開挖掘的工程,
才讓世人又能重新看見,
在歷史上曾經輝煌、繁榮的貿易之城。
這座古城的面積是義大利龐貝古城的8倍大,
保存至今已有2,000餘年的歷史,
西元前9世紀已有此城存在的記載,
是目前世上保存最好最大的希臘羅馬古城。
是地中海東部(愛琴海)沿岸保存最好的希臘與羅馬古城。
艾菲索斯(EPHESUS)有兩個入口,
一般都是從南側進門走到北側,
因為是下坡路段,
所以走起來會比較輕鬆一點。
我們就是由南側進入,
這是我第二次到這裡來參觀。
同團3位美女合照,
到此一遊。
參訪這座古城遺址,
要購買門票25土耳其里拉(TRY),
呈西北-東南走向,
有南門、北門兩個入口,
兩個入口直線距離約1.5 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