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24日獨自駕車在中橫,
下午3點多來到海拔1,200公尺的洛韶段,
經查中橫公路的歷史典故,
全名東西橫貫公路或中部橫貫公路,簡稱中橫,
是台灣第一條串聯東部與西部的公路系統,
與南橫公路、北橫公路並列為台灣3大橫貫公路。
中橫公路貫穿分隔台灣東岸與西岸的中央山脈,
所經的地形相當多樣化,
由平地到3,000多公尺高的合歡山,
中間有隧道、河谷等開鑿,
省道台8線是此系統中的主線,
另有宜蘭、霧社兩條支線,
其中台8線上谷關至德基路段在921大地震後長期封閉,
至2011年完成便道的整修,
但僅供特定人員出入梨山地區使用。
1955年6月底,
主任委員蔣經國率隊踏勘日人擬開闢之中線,
後因此線地質不佳而作罷。
1956年6月中旬蔣經國率隊自谷關入山,
由西向東對北線作最後一次的勘驗,
與臺灣省政府公路局總工程司兼
橫貫公路工程總處總處長林則彬同行。
負責開路、規劃、建造、鋪路等工程事宜。
開工典禮分別在東西端一起舉行,
當時負責兼主委的蔣經國也應邀參與,
本工程動員1萬多位退伍的榮民。
中橫的歷史始於1914年,
原為日據時期開鑿的理蕃道路,
1935年完成埔里、霧社經合歡山,到太魯閣、花蓮的道路,
命名為合歡越道路(合歡越嶺道路)。
其中合歡埡口(大禹嶺)至太魯閣之路段即為目前中橫公路主線。
霧社至合歡埡口(大禹嶺)之路段則為今台14甲線。
中橫公路主線西段則大部分與「大甲溪警備道」路線重疊。
中橫公路在開工之後,
第一件重大死亡事件是在1957年10月發生的,
由於清晨發生地震,
導致正在進行架橋灌漿的工程毀損,
公路局工程師靳珩遭落石擊中,
墜落山谷身亡。
後來又發生過多起死亡意外,
經統計因工程意外及天災而殉難的有212人,
受傷者702人,平均每公里犧牲1人餘。
中橫的完工日期比預定的提早半年完工,
整個工程費時3年9個月18天,
花費新台幣4億3,000萬元。
1960年的5月9日由當時的副總統陳誠主持通車典禮。
這裡是洛韶段慈雲橋,
位於瓦爾黑溪谷之上,
這座橋頗有典故,
鋼桁橋式工法,鉚釘結合,
為鋼構工法中的舊式工法,
構件來源反映特殊時代背景,
具建築史及工程技術史的保存價值,
經花蓮縣政府文化資產審議委員會決議,
將這座橋登錄為歷史建築,予以永久保存。
這批鋼材是在1954年越南奠邊府戰役時,
法國戰敗後,退出越南殖民地,從泰國轉運到台灣,
橋身還可看到法文書寫的警語,相當具有歷史價值,
座落在青山綠水間,紅色的橋身顯得格外醒目。
橋長50.4公尺、寬5.2公尺,面積為262.008平方公尺,
中橫公路共有6座如慈雲橋工法的鋼構橋樑,
以慈雲橋保存最完整,
完整保留美援「華倫式鋼桁架橋」的原貌。
嵩山隧道
內部設有燈光照明,
不能會車。
這座明隧道,
應該是炸藥及人工完成的,
上方整個是岩石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