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13日
桃園大園參觀地景藝術節展覽過後,
自己駕車往蘆竹山腳路走,
一家工廠外牆有彩繪,
我不是畫家,
對畫作不會做精闢介紹,
但感覺還值得拍下來看看。
山坡上有條河,
河轉個彎產生小瀑布,
左側楓樹已經變黃,
有秋天的感覺。
我家門前有小河,後面有山坡,
這是一首童謠的部分內容,
至今仍然沒忘記,
感覺很詩情畫意的居住環境,
台灣有這般意境的河川的應該不多。
農民忙採收西瓜
西瓜,
古稱寒瓜,
原產於非洲,
果實外皮光滑,
呈綠色或黃色有花紋,
果肉多汁為紅色或黃色。
西瓜的產量十分豐富,
每株藤可以結出100個果實。
但西瓜種植時怕水,
台灣多颱風,
颱風警報來了,
瓜農就要忙著搶收,
否則全完了。
兩位小妹妹頭戴帽子
在農田幫忙採收大蘿蔔
今年是個豐收年,
稻穀粒粒飽滿,
農民忙著收割,
這種割稻機應該已經沒有了,
改用自動化割稻機。
早年鄉下農民割稻子都是要相互換工,
你的稻子今天收割,我幫你,
明天我稻子收割,換你幫我,
彼此不收工錢。
麻竹
叢生型竹種的地下莖入土淺,
筍芽常露出土面,
出筍期主要在夏季。
竹原產熱帶、亞熱帶,
喜溫怕冷,
主要分布在年降雨量1000~2000mm的地區。
我小時候,
假日都要隨父母上山挑竹筍下山賣,
山路崎嶇難行,
挑得滿頭大汗,仍然要走。
南瓜
一年生草本植物,
能爬蔓,果大型,
一般重4~8公斤,
淡黃至橘黃色,
植株極長蔓,
通常在相隔約2.5~3米
的小土堆上一次植1—3株。
果實於早秋成熟,
南瓜置於乾燥處,
可以保存數個月。
農民頭戴斗笠,
駕著水牛拉動牛車,
我小時候家裡也是務農,
也養一條水牛,
牛車只有兩個輪胎,
有農作物收成都要用牛車運回家,
整地也是用牛拉,
所以農民多半不吃牛肉,
表示對於牛的心存感恩。
傍晚時分,
農家廚房開始煮飯菜,
煙囪冒出白煙,
表示不是用瓦斯,
燒木材煮飯菜。
一堆稻草堆得好高,
感覺很熟悉又親切。
古亭笨
古時候使用之穀倉,
1970年代還可見到。
外型極像涼亭模式,
人頭狀圓球形,
以大竹片編織而成,
再塗以石灰混合土,上蓋茅草,
極像人頭戴草帽。
為通風、防潮、不易鼠害而且美觀大方,
為古來最漂亮可看之穀倉。
我小時候家裡也有一個古亭笨,
做儲存稻穀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