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16日獨自背著相機出遊,
沿著桃園市復興區北橫公路走,
聽過羅馬公路,就是不曾走過,
無意中發現有道路指示牌羅馬公路,
就右轉彎走走看吧。
原本是大熱天,
突然來陣西北雨,
豆大雨滴落在會燙人的柏油路面上,
就開始冒煙。
道路指示牌到關西21公里,
說近不近,說遠不遠。
車子由北橫右轉羅馬公路沒多遠,
就看到樂信瓦旦紀念公園。
樂信·瓦旦( 1899年8月16日-1954年4月17日),
漢名林瑞昌,
泰雅族賽考列克群人,
原居住三峽鎮大豹社部落,
後被日人強占三峽土地,
被迫遷移到角板山(復興區),
是台灣原住民意見領袖,
1908年進入角板山蕃童教育所就讀,
並取日本名渡井三郎。
樂信·瓦旦1910年轉入桃園尋常高等小學校,
之後前往台北習醫,
1921年3月台灣總督府醫學校(台灣大學醫學院)畢業,
又在研究科研習半年,
1921年10月返回泰雅族部落,
歷任駐守高岡、角板山、象鼻、尖石等地區的公醫,
一方面從事現代醫療並且傳授族人助產知識,
對在原住民居住地區推展近代醫療貢獻極大。
樂信·瓦旦
常居於日本人與族人之間協調,
全力爭取族人享有近代文明生活方式。
1929年入贅日本四國望族日野家族女子,
改名為日野三郎。
1945年4月樂信·瓦旦被聘為台灣總督府評議會員。
二次大戰結束後,
樂信·瓦旦回到桃園,
並且於1949年11月遞補當選第一屆台灣省參議員,
1952年當選第一屆台灣省臨時省議會議員,
但在參與兩次大會後,
向政府爭取土地返還原住民,
於同年11月國民政府以匪諜罪名,
將林瑞昌與阿里山鄒族湯守仁、
高一生、汪清山、方義仲,
及復興鄉警察高澤照等6人逮捕入獄,
1954年4月17日被槍決。
樂信·瓦旦
在議會常常提案爭取族群權益,
如增加原住民民意代表名額、
設置山地行政管理局、
山地行政一元化、
培養原住民人才、
協助復興山地農村生活等。
羅馬公路路幅不寬,
彎彎曲曲,遇上下雨,
沿途美景無法慢慢欣賞,
但求行車安全,
到桃園、新竹交界,
雨勢停了,
看山形狀層巒疊翠,
停車拍下一張。
交通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