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18日澎湖3日遊,
我們在西嶼鄉二崁聚落,
彷彿走進時空隧道一般,
處處可見石磚紅瓦所建造的傳統房舍,
路面不是柏油鋪的,
而是逐塊貼上去的傳統的石磚,
看起來更有本土味,
這裡在1989年被列為傳統聚落保護區,
也是台灣第一個傳統聚落保護區。
二崁生魚片專賣店,
裡面販售當地季節性生魚片,
老闆年輕時在台灣本島經營多年魚貨及日本料理,
現在退休後回到二崁老家,
讓遊客來到二崁除欣賞古蹟外,
還可以品嚐到當地新鮮的生魚片,
每日的生魚片菜單會依據當日魚貨而定,
保證新鮮的魚才敢上桌,
除了生魚片之外還有結合仙人掌與蘆薈的沙漠甘泉,
另外也提供免費的古蹟解說400冬珍藏館。
二崁聚落,
處處都是傳統建築,
這裡每棟建築物都是博物館,
保有二崁當地的傳統文化;
博物館內展示數百年來的社區文化,
村民將昔日古人生活的文物、
器具等等全部捐出在此展覽,
營造出二崁社區的凝聚力。
二崁文化村推動一家一館計畫,
原被丟棄垃圾的地方,
現在變身為二崁素人館,
展示石雕等作品。
二崁文化村保有濃厚的地方特色,
建材都是當地的玄武岩及咕咾石建造而成。
1994年,二崁人不願見到自己生長的故鄉走入廢村的命運,
成立保存二崁聚落協進會,
在政府6年國建計畫下,
向文建會爭取補助經費,
展開村內21棟傳統古厝修繕保存工作。
經過多年的聚落保存,
已經傾圮的古厝不但完成修繕,
景象不再破敗凋零,10多年來,
有10多位出外工作的青年返鄉投入社會改造,
讓二崁不再僅有老人家的身影。
二崁聚落,
在1989年被政府定位,
並於1993年規劃後陸續進行各項整修工程迄今,
2001成為傳統聚落特定區,
並在同年在澎湖縣歷史建築票選中,
被選為澎湖縣歷史建築十景之一,
更成為台灣歷史建築百景之一。
門首掛著穎川衍派的就是陳姓人家,
這戶陳姓人家就是從穎川來的,
陳家古厝位於二崁村6號,
源自於清朝順治年間金門下坑人陳延益在此定居,
並發展出陳家村。
由於當地東北季風強大,
因此房屋都建於低地,
為閩南五落式古厝,
門廳、客廳、後廳三落之間並皆以天井串連,
口字型的傳統合院配置型態形成室內外縱橫交錯,
大廳前之子孫巷並利用小拱門,
與鄰居連絡並具有逃生系統的防禦功能。
當年被人隨意丟棄垃圾的小空地,
如今成為一尊尊石雕進駐的素人館,
村內也陸續出現潮間帶館、
常民生活館、童玩館、褒歌館等文化館。
二崁這幾年人口回流雖然不明顯,
但觀光客有增加,
或許會讓在外的二崁人興起回鄉的念頭,
不再相信二崁的宿命:
石頭發草袂勇健,
教狗犁園袂曉行,
毋去台灣乎伊好命,
踮厝做山歹名聲。
二崁古厝,
以當地的咾咕石與玄武岩做為牆身,
支撐屋頂結構,並有書畫彩繪、交祉陶、
彩繪磁磚、泥塑的傳統建築裝飾,
相當具有當地的傳統工藝之美,
並在1988年4月25日列為第三級古蹟。
二崁漢藥紀念館,
陳家祖先開藥館賺錢後回鄉蓋屋,
因學習製藥需要先識字,
而興建學堂供人讀書,
所以二崁是澎湖識字率最高的小村落。
二崁聚落,
聞得到滿空氣的清香,
這是二崁祖先傳香特有的香味,
二崁居民400年前從金門移入後,
大都從事中藥材的生意,
用澎湖特有的天人菊、野艾草及山芙蓉,
做成二崁傳香。
澎湖有三寶:天人菊、艾草、山芙蓉,
有名的二崁傳香即以此三寶製成細塔狀,
點燃後散發自然草本薰香,
具有驅除蚊蟲、鎮煞、避邪等功用,
可說是將老祖先的智慧加以創新運用的特色產品。
二崁聚落海風強勁,
草皮維護特別以矮牆阻擋海風,
遠處這棟建築物外地人會以為是民宿,
猜錯了,它是廁所。
二崁聚落的公廁牆壁上仍然不能免俗的寫上褒歌:
春雷一聲振山河
小水一港暢愛河
勸君方便進一步
毋通隨便胡亂糊
坐車來到二崁界
滿腹鬱卒無人知
看著便所上佳在
趕緊入內唱開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