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開拓史料蠟像館,原係英商德記洋行,創建於清同治6年(1867年),屬於英屬東印度公司,安平港通商因此英商德記洋行代表馬遜(J.C.Masson)來安平租屋營業,便在英國駐安平領事館北側興建洋房、倉庫,以輸出台灣的砂糖、樟腦,並輸入鴉片為主,德記洋行主要是經營茶葉出口貿易。
在日據時代由於貿易已被日商壟斷因此洋行紛紛倒閉。之後便將德記洋行改為大日本鹽業會社會營業所,1945年台灣光復後改制為台南鹽場辦公室,後來又成為台南鹽場宿舍。
奇美集團所有之奇美文教基金會,本於取之社會,用之社會之理念,於1979年響應台南市政府的整修計畫,獨捐500萬元作為製作民族英雄鄭成功等之蠟像經費,1981年4月於台南市長蘇南成任內完成台灣開拓史料蠟像館工程。
行政館(Government)
早期先民渡海來臺,一無所有,僅靠一股信仰、堅毅精神,
先則歷經驚濤駭浪與海寇肆掠,繼而抵臺後遭異族剝削、先住民抵禦,
乃忍辱負重,含辛茹若,開拓荒野,終有所成。
原住民房子
平埔族是臺灣先住民中開化最早的部族,
已知稼穡,織布,自古盛行紋身、黤面、披髮不修,
男子常束髮,夏則裸體只以方布圍遮私處,
冬以大毯、鹿皮披之,生活簡單,食不離酒,
由於臺灣山地多鹿,每攜弓箭夥伴帶犬狩獵。
荷蘭人房子(Dutch House)
如果你問荷蘭人什麼是「家」,
得到的答案會是「gezellig」,
他們認為沒有英文字可以表達這個荷蘭字。
字典上的翻譯是「舒適」,而「舒適」在荷蘭的定義就是「狹窄」。
漢人館(Chinese House)
早期私塾教育,均以移風易俗、啟發民智、改善生活、延續倫理命脈為宗旨。
荷據末年,在臺先住民雖受異族文化洗禮,但仍脈傳炎黃文化,
及鄭成功率師入臺,隨行者多孤臣、宿儒、飽學之士,設塾教讀不乏其人,
對當時臺灣文教,大有裨益。其中以沈文光當居首功。
船(The Ships)
早期先民渡海來臺,一無所有,
僅靠一股信仰、堅毅精神,先則歷經驚濤駭浪與海寇肆掠,
繼而抵臺後遭異族剝削、先住民抵禦,乃忍辱負重,
含辛茹若,開拓荒野,終有所成。
早期晒鹽過程
採集鹹土和鹹沙:由溪溝引海水入餾池後,
將海水洒在沙埕上沙泥,
俟沙泥晒乾後,裝入漏池以防流失。
裝漏:挑所採集鹹沙泥入沙漏池。
淋漏:挑海水入 沙漏池濾去鹽分,並由池底管注入鹽滷窟。
翻漏:已濾出鹽分的沙泥挖起,洒在沙埕上,並不時翻覆。
汲滷晒鹽:將貯藏於鹽滷窟新滷,
以桶杓汲進坵盤,經日晒風吹,蒸發結晶。
收鹽:晒丁在巡丁監視下收鹽。
收倉:所收之鹽,以制斛盤量收倉。
鄭成功率軍圍攻熱遮蘭城
明永曆15年(1661年),
鄭師直指臺灣,先陷赤崁城,
時駐熱遮蘭城荷人長官揆一遣使求和被拒,
決心頑抗,鄭師分水、陸二路,圍攻熱遮蘭城,
烽火屢屢,荷人由於孤城援絕,
於同年12月13日雙方協議停火。
鄭成功與荷人媾和談判:明永曆15年(1661年),
雙方和議開始,經過數次會商,在12月22日簽訂和約,
分18條,內容列舉均顯示鄭成功對戰敗之荷人寬大為懷,
同年,荷人全部撤退,臺灣復歸中國版圖。
早期先民渡海來臺灣,
一無所有,僅靠一股信仰、堅毅精神,
先則歷經驚濤駭浪與海寇肆掠,
繼而抵臺後遭異族剝削、先住民抵禦,
乃忍辱負重,含辛茹若,開拓荒野,終有所成。
台灣先民大都由福建、廣東移民來台,
不忘本攜帶祖先牌位搭船遠渡重洋,
跨過黑水溝台灣海峽,
來到台灣落地生根。
平埔族是臺灣先住民中開化最早的部族,
自古盛行紋身、黤面、披髮不修,
男子常束髮,夏則裸體只以方布圍遮私處,
冬以大毯、鹿皮披之,
生活簡單,由於臺灣山地多鹿,
每攜弓箭夥伴帶犬狩獵。
山林內有山豬、花鹿等野生動物
平埔族是臺灣先住民中開化最早的部族,婦女在家中織布。
台灣農民耕種割稻
風調雨順處處飄稻香
寶島豐收人人勤職事
農民以水牛牽引石磨甘蔗,製作蔗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