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處物質富足的二十一世紀,我們的心靈富有嗎?除了物質之外,真的感到滿意嗎?過去台灣社會經濟缺乏,小孩生太多,因為家貧無力撫育,只好送由他人收養;今日則是夫妻雙薪收入,不想生孩子,只因社會男女工作機會均等,女性婚後不願意在家中相夫教子、洗手作羹湯,加以期望婚後能繼續保有自由、簡單的生活模式,不想承擔養兒育女的重任,因而當起俗稱之「頂客族(Double Income, No Kids,Dink)」。或許有人說現在是重質不重量時代,但仔細思考,與過去比較起來,現代人有比較身強體壯嗎?心理有比較健康嗎?無窮的貪婪與慾望,使人們僅重視外表,不思自省內觀,將具有生命的地球一步步推向滅亡。
「最大的銀行~探索生命黑箱」一書,由丞捷所著作,說明四件可以改變個人生命,進而影響週遭人、事、物的觀念。
一、由內心開始
人憑著知識過生活,常欠缺清明的智慧,因此待人接物,滿心煩惱,也無法分辨人我是非。萬法由心生,萬法由心滅,若要找回智慧的本性,要先從淨化自己心靈開始做起。我們應每天不斷的改毛病、去脾氣,修正自己的行為,進而去影響別人,積極的走入人群之中去付出,透過導正別人,幫助別人的行菩薩道,才有機會完成自己成道的志業。
所謂改造就是重新形塑自我,歷史上之聖賢君子,並非天生所成,而是經由不斷的學習、創造始能致之。當一個人童稚的時候,要靠父母來改造自己;到了青少年時期,要靠學校老師來改造自己;成年之後,則要靠自我來改造。
有的人對自己思想的錯誤、言語的錯誤、行事的錯誤,往往不知道要自我改造,結果這種行為不端、惡習不改的人,最終不但一事無成,而且終要遭人所唾棄。
論語中曾子的「一日三省吾身」,佛教的「往昔所造諸惡業,一切我今皆懺悔。」均是說明平常就應懺悔自己所有愚癡的行為,改過自新。如有貪慾心者,要用喜捨心來改之;有瞋恨心者,則要以慈悲心來改之。
「人不可能沒有過錯,起心動念都在造業。」一旦發覺自己有了過失,必須要自覺的自我改造。我國近代思想家梁啟超說:「今日之我,不惜與昨日之我宣戰。」大學有「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等自我改造之言。佛教的沙門規範:「勤修戒定慧,熄滅貪瞋癡。」因能時時擁有戒定慧,當然就能去除貪瞋癡等惡習。
要心存善念,凡事正面思考並懷著正面的情緒,著名美國組織學習管理大師彼得‧聖吉(Peter M.Senge)說:「負面的思想與情緒只會消耗能量,最終走上自我毀滅的道路。」心決定方向,方向對了,就不會離目標越來越遠,甚至誤入歧途,損己誤人。
二、要改過遷善
國際級氣功大師嚴新醫生,他四歲開始練功,先後拜過二十多個高手為師,他將氣功、中醫、武術和特異功能集於一身,為人治病收到奇特的效果。他說:「練功不在乎時間及表面方法等,我的感覺是多做善事。」還說他是「三分練,七分修。」甚至「一分練,九分修。」要將氣功的精神,氣功的思想,氣功的奧妙,整個技術,整個效應運用於日常生活之中,才能達到氣功強身健體,延年益壽的目的。他把功成名就歸因於行善與修德。「做好事是打開你自身能量倉庫的金鑰匙。」俗語說:施比受快樂,一項新的研究證實了這說法,科學家發現做好事的人確實比只顧自己享樂的人更快樂。我們常常以為快樂的來源在於得,但是這項研究顯示施比受更能讓人快樂。
明朝《了凡四訓》作者袁了凡先生,遇到一位精通命理的孔先生推算說:「你縣考童生得十四名,府考得七十一名,提學考試得第九名」,而且一切都應驗了。後來他又為袁了凡推算官運,並說他只能活到五十三歲,沒有後代子嗣。後來袁了凡遇到了一位得道高僧雲谷禪師,他說:「命其實並非固定不變的,全靠你自已怎麼做。所謂『命由己作,相由心生;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如果你做了善事,命就會好。可是如果做了惡事,命就不好了。……」袁了凡聽了雲谷禪師的話,發奮改過遷善,積極的做善事,不像從前一樣糊糊塗塗的過日子。他發願做三千件善事,並每日記錄自己的功與過;若犯錯,則以所做的善事抵消。隔年,袁了凡考科舉,竟考了第一名,孔先生推算他考第三名的話,已失靈了。孔先生沒推算到他會考中舉人,結果他中了舉人。這些原本都不是他命中註定的。孔先生推算他五十三歲會有大難,但他一直活到七十三歲。袁了凡要人透過改過、積善與謙德等方法,改造所謂命中註定的「命」。
「氣質從智慧而來,美麗從慈悲而來。」行善做好事方法很多,以慈悲的眼光待人、以慈悲的語言度人、以慈悲的面孔對人、以慈悲的雙手助人、以慈悲的心祝福人。有慈悲心,不斷行善助人,行善要及時。一個祝福關懷的眼神,一句叮嚀勉勵的話語,一次舉手之勞的服務,乃至有所不為、為所當為、善盡本分、奉獻利他的行動,都是轉好運的因緣。
三、要即知即行
即知即行,就是馬上學到的道理,馬上就執行的意思。瑞典俗語說:「我們老得太快,卻聰明得太遲。」不管您是否察覺,我們的生命都一直在往前邁進。給活人送一朵鮮花,強過給死人送貴重的花圈。每個人的生命都有盡頭,許多人經常在生命即將結束時,才發現自己還有很多事沒有做,有許多話來不及說,這是人生最大的遺憾。別讓自己徒留「為時已晚」之餘恨。
知易行難,只知不做,流於空談,亦無濟於事。行善要及時,「渴時點滴如甘露」;若不能時時刻刻把握因緣,或不願做小善,只想行大善,甚至拖延等待,不伸出援手;這種錯誤的觀念,將會誤人誤己,甚至誤事,對個人、家庭、社會都會造成損害。「勿因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能適時付出點點滴滴的愛,關懷他人、幫助他人,如此將會有美好幸福的人生。
四、要布施感恩
布施是一種付出,而在付出前要有捨己為人的發心。發心為了利益他人而付出,付出自己喜愛的、執著的。人生在世必須有福德資糧,福德是我們過去種的因,現在的果報成熟了。善法福德的果報現行,做任何事皆有助緣,也容易成就。相對的,福德善法不具足,做任何事都是障礙,就算有再好的才能都很難有所成就。過去種貪瞋痴的因,沒有一點善法利益他人,跟眾生沒有結任何善緣,果報成熟了便是貧窮下賤,缺乏助緣。所以想要人生順遂,沒有障礙便要有福德資糧。佛法中將修善積福所累積的福田,分為三種,悲田、恩田與淨田。
太空梭(Space Shuttle)靠反作用力飛向外太空,相同的,布施與感恩就是讓行善的善果施捨給他人,經由「行為反作用力」迴向給自己;我尊重別人,別人會有「行為反作用力」的尊重我;我孝順父母,以後我年老了,我的子女也會有「行為反作用力」的孝順我,都是如同太空梭的反作用力。「不滅」的宇宙運行、「捨」的反作用力與秘密的吸引力法則,這些其實都是自然的法則,時時刻刻環繞在我們四周,只要我們不要太在乎虛幻的物質享受,返求內心自觀,相信一定能提升生活層次,讓生命更有意義。
很多人在不同程度下的做善事,但卻不能有效的改善命運,也許在於「放不下」,放不下自我的慾望享樂、事業財產、尊嚴名聲、親人子女、學識見解、理想抱負、利害得失、憂慮牽掛、身體生命等等,因為放不下,仍帶著想獲得「萬倍利息」的心態前去銀行「存錢」,因此永遠也無法成為「富翁」,所以,淨空老和尚說的,你今天得財富無論你用什麼方法得到,都是命理頭有的;你命理沒有,偷也偷不著,搶也搶不著。 唯有認真依照銀行的「規定」做了,才會有有美妙的境界,沒有憂慮、不會擔心、不去緊張、不易發怒,沒有多餘的妄念,能在這個銀行多存一點,過真正富翁的生活。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