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賽(Marseille),位於法國南部,是該國的第二大城,與普羅旺斯省其他地方一樣陽光充沛,還有2,600年的悠久歷史,這裡也是一個 名符其實的國際都會,當地人都熱情好客。
馬賽叫人喚起的是一幅歷史景像,一艘艘船隻在世界各大口岸穿梭,載回幾許異地生活情懷點滴與氣息返回法國。馬賽的地勢山巒起伏,到處滿佈石灰石,小巷街道與一排排的房屋都是依山而建,望向大海,景緻迷人。
馬賽承襲豐富而獨特的傳統,文化活動頻繁,而且景色如畫,在這裡可欣賞當地的山巒與地中海的如畫景緻,包括當地的海灣、島嶼等。
馬賽碼頭(Port Autonome),為法國第一大港口及歐洲第三大港口,離碼頭20公里的海上經常擠滿來自世界各地的船隻,造就馬賽 成為通往東方的門檻。
馬賽魚湯(bouillabaisse),法國美食的至尊料理之一,是來自法國地中海沿岸的複雜魚湯,也是普羅旺斯美食的光榮,做法隨地方而變,但通常公認馬賽地區的配方暨烹調方式都屬道地。
魚湯名稱「bouillabaisse」,來自動詞「烹煮」bouillir及「降低、減少」abaisser。除種類混雜的魚肉(不含貝類、蝦或龍蝦)外,還必須加入橄欖油、洋蔥、番茄、大蒜、西洋芹、茴香、百里香、蔥、桂葉、番紅花及柳橙皮。真正的馬賽魚湯必須使用地中海的魚產,包括牙鱈、海鰻、鯡魚、赤鮋等多種魚類,同時所有的材料都要快速的一起烹煮。上桌時,一種稱為 rouille 的佐醬、烤過或煎過的麵包丁或是碎麵包,還有烹煮後分離的魚肉,會連同魚湯的湯體分開呈裝,作為佐餐或配料以增香添色。
華人作家余秋雨曾在其著作《行者無疆》中對馬賽魚湯作出較負面的描述:「魚湯上得很快,先是一桌一大海碗,由服務員一勺勺分到每人的淺盆上。湯呈渾褐色,趁著熱氣先進一口,便立即皺起了眉。不能說難吃,但又腥又鹹,是一種平庸的口味,以前在海邊一些貧困的農家可以喝到。我喜歡吃魚,不怕腥,但對這種完全不作調理的腥,還是不敢恭維。第二道是正菜,其實與第一道湯出於同鍋,只不過把熬湯的實物盛起來罷了。樣子不錯,紅色的是小龍蝦,黑色的是蛤蜊殼,白色的是魚肉,三兩塊黃色是土豆,與湯合成一盆,一人一份。先喝一口湯,與頭道湯完全相同,於是吃實物。小龍蝦肉要剔出來十分費事,終於剔出,小小一條,兩口咽下,不覺鮮美。然後吃魚,一上口才發現又老又柴,原來這些水產在一個大鍋裡不知熬了多久,魚怎麼禁得起這樣熬呢?只得嘆一口氣,挾一塊土豆,揪半片麵包入口,算是用完了馬賽魚湯。」
領隊Lucia傍晚帶領我們在馬賽海港旁一間不是很起眼的餐廳用晚餐,吃的就是魚湯,說湯裡面包含魚類等各種海鮮,但是我吃起來與內心所期待的口味差很多,想海港應該有鮮美魚肉可以吃,結果有所差距,但是仍勉為其難的吃,出國就是要看不一樣的、吃不一樣的,肚子餓了,什麼都好吃,姑且一試吧。
馬賽海港看到的都是觀光用船,沒有正統的漁船。
馬賽漁港船隻
有打赤膊當地人在船上
馬賽漁港船隻並排停放
漁港藝術品變體時鐘
馬賽漁港藝術品
馬賽漁港一船觀光客正由船上下來
馬賽漁港遙看聖母院教堂
馬賽漁港有媽媽待小孩來這裡散步
馬賽漁港有好多的藝術品
馬賽漁港藝術品-裸女上半身
馬賽街頭藝術-白色大象
馬賽街頭藝術-獅子
馬賽街頭藝術-大象
我們在這裡用晚餐,吃到很怪異口味的魚湯。
這是我們的晚餐一部分-烤麵包
傍晚時分,很多當地人在這裡賞景。
馬賽客運車
街頭客運車,兩車廂。
很可愛的迷你車
馬賽古城堡
馬賽漁港旁鐵馬
馬賽,代表法國當選為2013年的歐洲文化之都(Capitale européenne de la Culture en 2013)。在一次競賽評選之後被選定的,參加本次評選的還有波爾多(Bordeaux)、圖盧茲(Toulouse)和里昂(Lyon)。參加競賽的其他三個候選城市波爾多、圖盧茲及里昂的資料未被採用。因為馬賽著重突出了其位於地中海(Méditerranée)海濱的地理位置,這裡是各種文化的交匯之地。馬賽的主要王牌是“歐洲地中海地區交流研討”(Atelier de L'Euroméditerranée)計畫,以各種文化之間的對話以及通過文化復興城市為主題。每座城市都在由13位成員組成的評審團(6名法國人,7名歐盟國家的代表)面前陳述了自己的資料,評審團由一位英國勳爵主持。馬賽在2013年與捷克城市科希策(Kosice)共用這一榮譽稱號。底下照片窗戶掛的WELCOME MP2013 PRPVINCE2013 EUROPEAN CAPITAL OF CULTURE,似乎與這篇略有關係。
建築物全貌
彩繪長頸鹿
看來像是一堆廢鐵,疊起來也叫做藝術品。
這是哪位藝術大師?
街頭擺放各國國旗包裝棍狀藝術品
巴布羅‧魯伊茲‧畢卡索(Pablo Ruiz Picasso),於1881年誕生在西班牙南部安達魯西亞自治區的小鎮馬拉加市,從7歲起就開始作畫,作品變化多端,涵蓋住絕大多數20世紀藝術家發展的樣式。父親是一位素描教師,他從小就非常早熟。1900 年首度走訪巴黎時,就展露出卓越的素描天分。從 1901 年到 1904 年是他的藍色時期,這是從當時他的畫作的主要色彩而得名,他用內斂的象徵手法專注表現窮人生活動人哀感的地方。
1904 年,遷居到巴黎,步入玫瑰時期,這時期的作品是前期風格的延伸,但色調較暖和,含意較深奧難解,此時他最偏好的題材之一是馬戲團的團員,並領略出塞尚的形式架構以及非洲藝術、古伊比利藝術嚴峻的純樸感,因而以亞威農的姑娘(Les Demoiselles d'Avignon)突破束縛,進入原型立體派階段。
1930 年代畢卡索開始運用多種風格作畫,強調曲線或雕刻質感,並且受到貢薩列斯激勵,嘗試製作金屬雕塑。他的版畫和書籍插畫作品也不在少數。1937 年,畢卡索在西班牙內戰啟示下完成他聲譽最隆的畫作格爾尼卡(Guernica),大肆攻擊人類殘愚昧的行徑。畢卡索創作生涯到了後期雖然創作力力不減,但是成就已不如前期。在20世紀的藝術史中,沒有一位藝術家對當代人類的影響能夠超越過他。畢卡索是20世紀現代藝術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遺世的作品達二萬多件,包括油畫、素描、雕塑、拼貼、陶瓷等作品。畢卡索是少數能在生前名利雙收的畫家之一。
畢卡索於1973年4月8日在法國慕景市過世。當時,他與妻子賈桂琳正招待友人前來晚餐,過世前所說的最後一句話是:「為我乾杯吧,為我的健康乾杯,你知道我已經沒辦法再喝了。」死後,畢卡索葬在法國南部的沃夫納格斯堡的庭園。
這是哪位藝術大師?是畢卡索。
彩繪犀牛
街頭處處可以看到藝術品
領隊Lucia在櫃檯辦理Check In
領隊Lucia在櫃檯位我們做Check In,在一旁等候。
馬賽飯店內牆上畫作
馬賽飯店內清晨往室外拍
飯店內不同角度拍一張
馬賽這飯店只有住一晚,起床行李打包,用過早餐後,將繼續下一個行程。
馬賽飯店內餐廳內,假的蘋果紅咚咚的,很想咬它一口。
飯店內餐廳引量有柳橙、憑果汁等。
這好像是自動咖啡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