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巨足登山協會澎湖3日遊,

2022年5月15日下午走過篤行十村

五點多,

接近順承門處,

有條約一百公尺,

浪漫的林蔭情人步道,

兩側綠意盎然。

DSC_0585.JPG

 

如果不跟團,

自己隨意在這裡閒晃,

應該是會讓人感覺很舒暢。

DSC_0584.JPG

 

澎湖的先人為防禦外敵,

興建城牆並設六座城門,

做為對外的聯繫出入口。

DSC_0589.JPG

 

戰防坑道入口:

日治時期,

因應戰爭,

順城門西側城牆下方

護坡內開挖戰防坑道,

長33.2公尺,高1.5公尺,寬1.4公尺。

DSC_0587.JPG

 

小西門,

又稱「順承門」,

是媽宮古城僅存的城樓。

媽宮城,

是清朝時代在台灣建築的

最後一座防禦性城池,

完工於清朝光緒15(西元1889)年,

因此又稱「光緒城」。

現存的城牆遺跡,

從順承門沿著中山路、新復路、介壽路,

至民生路的西瀛勝境牌樓附近,

長達700公尺,

也是台灣規模最大的古城牆遺跡。

DSC_0594.JPG

 

媽宮城的城牆石材採用澎湖的

玄武岩烏石及珊瑚礁石,

頗有當地特色,

城牆歷經澎湖海風百年襲吹,

歲月風霜結合歷史滄桑。

DSC_0596.JPG

 

天后宮

位於馬公市中央里正義街1號,

確切創建年代不詳,

隨著「沈有容諭退紅毛番韋麻郎等」石碑出土,

確定於大明萬曆32(西元1604)年即已立廟,

台灣歷史最悠久的廟宇。

DSC_0598.JPG

 

澎湖天后宮早無定稱,

稱娘娘宮、天妃宮、娘媽宮或媽宮等。

DSC_0599.JPG

 

大清帝國領有台灣後,

福建水師提督施琅宣稱,

擊敗東寧王國軍隊

多賴媽祖娘娘顯靈襄助,

曾奏請康熙皇帝加封,

晉天妃為天后,

故今稱天后宮

當地人多俗稱媽祖宮

16090944516213.jpg

 

民國61(西元1972)年,

天后宮管理人員決議

重建當時已顯老態的天后宮,

並於該年6月成立重修天后宮籌備委員會,

不少地方人士認為依照原貌修建,

但廟方人士多持拆除、蓋新廟的態度。

DSC_0600.JPG

 

民國67(西元1978)年1月21日,

天后宮擬定翌日動土,

計畫將舊建築全拆,

並依原本樣式重建新廟,

但遭時任中研院

院士陳奇祿下令禁止動工;

同年5月2日,

內政部及台灣省政府函復澎湖縣政府,

指示天后宮不准改建,應妥為維護。

DSC_0603.JPG

 

民國68(西元1979)年

正式重修澎湖天后宮,

依照補建復舊的方式整修。

DSC_0604.JPG

 

民國100(西元2011)年再啟修建,

民國103(西元2014)年竣工。

DSC_0607.JPG

 

澎湖天后宮

是台灣最早建立的媽祖廟,

列為國定古蹟。

早期福建沿海漁民為

保佑出海船隻與作業平安,

會在船上供奉媽祖以求庇佑。

DSC_0609.JPG

 

媽宮馬公在日語是諧音,

馬公筆劃少、易辨識,

日人在日軍未佔領台、澎之前,

軍事地圖上已經標示著馬公。

DSC_0610.JPG

 

日人佔據台澎後,

於1901年在澎湖設置馬公要港部,

但行政區域仍維持清朝的馬宮澳名稱。

DSC_0611.JPG

 

迨西元1920年將媽宮澳改為馬公街

正式成為馬公地名的由來。

天后宮不僅是馬公的地標,

更為澎湖的精神象徵。

這裡有座古鐘。

DSC_0612.JPG

 

天后宮

可以看到歷史歲月留下來的痕跡,

述說著許多的故事,

建造寺廟的木材可以

看到不少木雕紋路都很精緻。

這裡有座大鼓。

DSC_0613.JPG

 

與天同功

本匾為十三金龍紋底黑字陽文,

懸掛正殿後點金柱間。

匾額上方正中有「勅賜之寶」之印。

據傳此匾原為九龍匾,

字底畫有九條龍,

其後媽宮天后宮

九龍匾於中法戰爭時,

為法軍所掠,

乃再倣台南天后宮之匾,

又複製一面,即現在之匾。

DSC_0614.JPG

 

功庇斯文

位在正殿左側通道上方的「功庇斯文」匾額,

為開澎進士蔡廷蘭於

清道光24(公元1844)年考中進士回鄉祭祖,

適逢天后宮道光25(公元1845)年重修完成,

為感謝媽祖庇佑學子,特贈此匾。

DSC_0615.JPG

天后宮

建築本身或是藝術水準高超的

擂金畫、石雕、木雕、鑿花與彩繪,

均出自名家之手,

展現我國民間藝術的高度成就。

DSC_0617.JPG

 

石獅壽昌宮

贈送媽祖及千里眼、順風耳

白玉雕刻神像。

DSC_0619.JPG

 

天后宮「沈有容諭退紅毛番韋麻郎等」台灣第一石碑,

被指定為國寶。

此碑立於1620年代,

是台澎歷史上第一個石碑,

於1919年澎湖天后宮重修時發現,

後保存於天后宮清風閣內,

碑體陰刻銘文「沈有容諭 退紅毛番韋麻郎等」。

此一碑文背後的歷史揭開台灣歷史的關鍵序幕,

徹底改變了台灣的命運。

LINE_ALBUM_澎湖本島+南方四島_220521.jpg

 

清康熙22年(1683年),

福建水師提督施琅率兵攻克明鄭政權,

鄭克塽投降,

台灣初次歸收編入大清帝國版圖,

乃設台灣道,歸屬福建省

同年中秋,

清康熙封施琅為靖海將軍候

靖海侯,推估施公祠建立的期間為

施琅封侯(1683,康熙22年)至

逝世(1696,康熙35年)間所建。

DSC_0630.JPG

 

晚間近七點,

我們到馬公市新村路43號

來福海鮮餐廳用晚餐。

DSC_0638.JPG

 

大門入口有點窄,

像是一般餐飲店。

DSC_0642.JPG

 

龍蝦在水中漫遊,

應該還不知道它們何時

要下廚變成餐桌上的美味。

DSC_0639.JPG

 

各式鮮美魚肉

及最青的青菜。

DSC_0640.JPG

 

已經洗、切完成的海鮮依序下鍋快炒。

DSC_0641.JPG

 

餐廳二樓很窄小,

不好拍照,

只有自拍到此一遊。

886191.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ensh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8)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