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我們苗栗縣巨足登山協會

2020年4月26日前往新竹縣

尖石鄉馬美部落李崠山登山。

DSC_0002.JPG

 

登山口有棟李棟山莊,

大門左右寫上

山門不鎖待雲封

莊院無燈等月照

上方李棟山莊

有連絡電話。

聽說以前莊主

朱萬鶴先生是位退伍老兵,

年輕時隨國軍轉戰來台,

曾參與中部橫貫公路的開闢,

後來又到尖石鄉參與道路工程,

因此而與李崠山結緣。

後來他選擇在李崠山落腳,

獨立建造李棟山莊,經營民宿。

當時馬美產業道路尚未開闢,

登山客得走好幾公里

的山路才能抵達這裡。

李棟山莊曾經有過一百多名

山友同時住宿的記錄,

而如今因交通便利,

登李崠山可一日來回,

山莊的民宿生意逐漸

沒落而劃下了句點,

如今山莊的房舍亦逐漸破舊,

朱莊主年事已高,無力管理,

已住進榮民之家,

108/08/03起將山莊轉讓給

當地蔡先生(第二任莊主)管理。

2020.04.26【李棟山~泰平山~馬望僧侶山】_200426_0040.jpg

 

步道全長約1.5公里,

有人行步道,

也有開闢汽車專用道,

但我們是走較為難走的步道,

這才叫做爬山,

DSC_0012.JPG

 

距離雖然不遠,

但有部分路段還有略有挑戰性,

要拉繩子,

可能昨晚這裡有下過雨,

路面略濕滑。

DSC_0014.JPG

 

每個交叉口都設置指示牌,

所以要迷路也不容易。

DSC_0027.JPG

 

大樹站在小徑旁,

當我們的衛兵。

DSC_0029.JPG

 

入口左側有解說牌,

介紹李崠山,又稱「李棟山」,

可能因為登山口民宿

取名「李棟山莊」的緣故。

泰雅族人則稱這座山為「TAPUNG」,

意指積雪的山頂。

DSC_0038.JPG

 

李崠山

海拔1,914公尺,

有一等三角點,因視野遼闊,

日治時期台灣總督府在此地

建立李崠隘勇監督所,

修築堡壘,配備兵力,設置大砲,

以監控附近的三光、秀巒、

玉峰等泰雅族部落。

沿途枝葉茂盛,

幾乎曬不到太陽。

DSC_0041.JPG

 

少數路段要拉繩子,

其實不拉也爬得上去。

DSC_0045.JPG

 

第一眼看到的,

就是古堡的角落,

雖然已經是很古老,

仍然可以感覺很堅固。

DSC_0046.JPG

 

曾經劍努拔張的戰士早已逝去,

僅剩山林依舊美麗,

靜靜等候登山客到訪。

古堡的格局大致完整。

四邊形的城堡,

長邊約28公尺,短邊約22公尺,

大門設於西北側,門外設一牆堵,

以防砲火攻擊大門。

堡壘四壁及稜堡共有31個射口(銃眼),

做為防禦之用。

DSC_0072.JPG

 

走到前大門,

出現巴洛克風味的殘破古堡,

如今僅存四壁,

泰雅族人曾在此地與

日本軍警發生過激烈的戰役。

1906年(明治39 年),

佐久間左馬太出任第5任台灣總督之後,

採行強硬政策,

欲以武力迫使台灣原住民完全歸順,

1907年起實施「五年理蕃計畫」,

對不願歸順的原住民部落發動軍事征討,

其中以泰雅族人的反抗最激烈。

1911年(明治44年),

新竹廳廳長親率二千名兵力與

泰雅族人在李崠山數度激戰,

雙方死傷慘重,最後日軍攻佔山頂,構築砲台,

附近部落曝露在日軍砲火射程範圍,

不堪砲火轟擊,只好向日軍歸降。

次年,當地泰雅族人又起而反抗,

破壞隘勇線,襲殺日本軍警,

於是總督府再發動大軍征討,

並於李崠山構築更堅固的砲台堡壘。

1913年(大正2年),

日軍在李崠山頂設立討伐隊司令部,

並由新竹、宜蘭、桃園三個方同步進軍,

此役泰雅族人傷亡慘重,

最後各部落只好繳械投降。

現存的李崠山古堡,

即是1912年所建構的「李崠隘勇監督所」。

歷經百年歲月,

僅剩四周的圍牆佇立於荒煙漫草中。

古堡大門左右有高柱及橫柱,

上有大正時代巴洛克式的雕飾。

雖是軍事堡壘,仍可看見那個年代追求的建築美感。

DSC_0047.JPG

 

李崠山古堡於2003(民國92)年

經新竹縣政府列為縣定古蹟,

並以泰雅族語「TAPUNG古堡」登錄古蹟名稱。

TAPUNG古堡,

海拔1,914公尺,

是北台灣海拔最高的歷史古蹟,

可能也是全台海拔最高的歷史古蹟。

DSC_0074.JPG

 

我們離開前,

在古堡中央合照,

這是我第二次上來。

2020.04.26【李棟山~泰平山~馬望僧侶山】_200426_0025.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ensh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4) 人氣()